谷非古 / 文
演员杨烁因教育方式被骂上热搜,骂人是不对的,但这父亲当得确实有问题。事实上,做不好父亲的人相当多,杨烁也只是代表之一。

本文并不针对于杨烁个人,仅仅是想聊聊“做父亲”这件事本身。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百年过去了,其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依然盛行。
在中国传统伦常中,父亲对于子女有着绝对威严。发展到现代,这一点没多大改变,无非是有些母亲也加入了父亲的队伍,我们称之为“虎妈”,碍于篇幅,她们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绝对威严,意味着绝对正确。
长者讲的道理,小孩子如有非议,轻则招骂,重则挨打。就像杨烁吹胡子瞪眼睛,指挥儿子下车,根本不需要理由,劈头盖脸就是凶。孩子一句话没说,仅迈两小步,就不明不白地被贴上“做错事”的标签。

有网友称,杨烁这是“霸道总裁式”育儿,为何?就在于他太喜欢对儿子发号施令了。说实话,这种行为模式,我只在军事训练中看到过。把日常生活过成军事训练,无论哪个孩童也不会喜欢或适应。

我们的传统文化偏向于以长者为尊,鲁迅先生说:“长者本位思想与利己思想,权力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很轻。”
这两方面指标显然此消彼长。一个有责任心,愿意花时间精力陪孩子成长的父亲,必然不曾想过自己在孩子面前有多么高高在上。
相反,那些平时疏于陪伴孩子,且无心承担这份责任的父亲,既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又不懂得科学教育方式,只好在幼者面前耍耍长者威风,好让孩子记得还有这么一个父亲的存在。

一个合格的父亲,不应该是命令者,最好是指导者和协商者。哪怕你不懂教育心理学,也该知道做一个时时刻刻听命于人的木偶有多难受。
谁都不爱听命于人,为何一些父亲总是罔顾孩子的感受,一意孤行?往往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恩于子女。然而子女在没有任何选择权的情况下被带到这个并不十分美好的世界,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大概算不上一件好事,更何谈恩典?
今年上半年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扎因所说的一句话更是被疯狂传播:“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是否无力抚养,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判断——物质和精神。拮据到无法生养孩子的人是少数,不知道也不愿意学习该怎样抚养的人则多得多。
在无力抚养的情况下,有些人还要求孩子“报恩”,有的时候甚至是强制性“报恩”,比如电影里萨哈的遭遇。
自然界的繁衍,除了人类,想来大多并不讲求“恩”,在于它们并没有把生育这件事当成一项“功”。
看重恩,则会索求回报。
节目中杨烁给儿子洗脚,他自己解释说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也能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洗脚。

这样的心愿原本不过分,但这样的因果却有问题。给予孩子爱,是为了将来获得回报,难不成是当买股票吗?
今天给你的爱,是明天你欠下的债。这样只怕人人都只愿去做父母,而没人愿做子女。只是没有子女,何来父母。难怪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生育,实在是不想下一代人受罪。
我在前面说了,中国文化在亲子关系这一部分有挺多bug,直至今天,做父亲的也难免受这几千年的精神遗传影响。杨烁目前这种教育方式恐怕多半也是受其父亲影响。

幸而,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在于反思和进步。破除旧习虽不容易,却也是进化的唯一途径。在如何做父亲这一点上,可供学习的知识理论有许多,其根本还是在于思想上的转变。
这种转变本是极其困难的,故而鲁迅先生写道:“先从觉醒的人开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今时不同往日,一些问题虽然还在,但觉醒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揭露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何在?无非是想让后代一代比一代好,而这源于本能的爱与智慧。
最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勉: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