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在商纣王的暴虐统治下,梅伯、箕子、比干虽并称“殷末三贤”,但结局却大相径庭,
比干和梅伯直言纳谏、刚直不屈,却惨遭酷刑;而箕子韬光养晦,最终得以保全。
屈原通过对比他们不同的命运,表达了对天道不公的困惑,他们同为圣人,却因选择不同而结局迥异。
这反映了屈原对现实政治中忠臣遭遇的愤懑,以及对人生抉择的深刻思考,同时这也成为后世讨论“处世之道”的典型案例。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后稷是帝喾的嫡长子,帝喾为什么那么讨厌他?他把稷丢弃在寒冰之上,大鸟为什么会用羽翼去温暖稷?
稷:后稷,周朝始祖,名弃。传说为帝喾之子,因善于农耕被尊为农神。尧舜时农官,教民耕种。
维:通“惟”表示判断,意为“是”“为”。此处强调后稷的身份。
元子:嫡长子。
帝:指帝喾(一说天帝)。
竺:通“毒”,憎恶、厌弃(另说“笃”,厚待,存争议)。
燠(yù):温暖,此处指鸟用羽翼覆盖取暖。
在此句中,屈原追问的是后稷(弃)的神话传说。
后稷,还有一个名字叫“弃”,弃的母亲叫姜嫄。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姜嫄是有邰氏的女子,是帝喾的正妃。
姜嫄身为帝喾的王后,却一直没有孩子,为此经常向神灵祷告,祭祀天帝。也就是所谓的“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姜嫄虔诚地向天帝求子,在某次在求子仪式结束后,姜嫄在回去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巨大的足印,于是她好奇地踩了上去。
这一踩不要紧,姜嫄忽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感觉,肚子里好像动了一下,应该就是胎动,她就这样怀孕了。
然而,姜嫄在没有足月的情况下便生下了后稷,好在母子平安无菑无害。但是,因为后稷早产,姜嫄认为不详,所以就将后稷抛弃了。
据传,姜嫄曾三次将后稷抛弃。第一次,婴儿被扔进羊圈里,当时羊圈里来往的牛羊很多,结果牛羊都绕开他;第二次,姜嫄把婴儿扔进了树林,结果碰巧有樵夫来砍柴,救出了他;最后,婴儿被扔在了寒冰上,结果天上飞来一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鸟飞去了,历经磨难的婴儿终于洪亮有力地哭出了声。
姜嫄一看,这孩子身具神异,不同凡响,就把后稷重新抱回家中,好生抚养。
后稷正因屡次被抛弃而不死,由此得名“弃”,至于“后稷”是后来发达了才有的名字,出于对他的尊重,我们一直称呼他为后稷。
后稷的母亲姜嫄是踩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属于“无父而生”的感生神话。这种非正常生育方式可能被视为不祥,导致帝喾(或部落)对后稷的排斥。
而后稷因出生后连续三次被抛弃,暗示其早期不被家族接纳的命运。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周人始祖神话中的“逆境成长”主题,通过苦难凸显后稷的神异性。
后稷被弃冰上时,大鸟以羽翼温暖他,这一情节被古人认为是天意的体现,表明后稷虽遭人弃,却得神佑,预示其未来成为农业之神的使命。
另外,更有观点推测,“大鸟”可能是周部落的图腾(如玄鸟),或是将自然现神化的结果。这种庇护强化了后稷“天命所归”的合法性,为其后裔建立周王朝埋下伏笔。
在《史记》中,后稷最终未继承帝位(帝喾传位于挚和尧),但周人通过神话将其塑造为与天地并列的“皇祖”,以弥补历史地位的落差。
综上,帝喾的“厌恶”更多是神话叙事中的矛盾设定,而后稷的传奇经历(被弃与大鸟庇护)则是周人用以彰显始祖神性的典型母题。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