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带着镣铐跳舞,使得叙事过分庞大而有些发散,也有点故事大人物小的感觉。但编剧还是很有心的将三个故事粘合在一起,但粘合地牵强。一些物像的运用也弥补了有些剧情的单薄。
我必须表扬导演,跨时空的叙事是有难度的,电影刚开始仅靠年代衔接就容易有镜头作文的感觉,但后面的断点处理的很好,不显突兀。我一直很担心的黄晓明和王力宏也被她扬长避短的
借清华为线索,开展了三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故事,落点可以说暖心也可以说鸡汤吧。抛开理智,我本人买这笔情怀的账。
原本他们只是白纸黑字间的寥寥数行,如今却也看到血肉丰满。
陈楚生对忙碌和真实的探讨贯穿了他和王力宏那个故事的始终,也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王力宏刚刚出场一个回眸,便撩动了整个电影院的少女心。作为他十年歌迷,竟然也隐隐有点骄傲,整场看下来,王力宏一旦角色人设贴合自己,也会是个惊喜。感受一下金曲歌王的颜值。

王力宏饰演角色原本也是出身显贵的高材生,本怀有一腔英雄主义而从军报国。可无奈母亲的嘱托。在轰炸的新闻从报上的字眼变成家乡的废墟后,弃笔从戎。他是国家的英雄,却也一身诗意。因为秉承真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数次从部队中拿馒头赈济孤儿。最后在孤儿们的歌声中英勇献身,也为牺牲蒙上了浪漫色彩。
像是无数个我们读过的英雄传记,可我们是不是忽略了除了英雄的头衔,他还是那个依恋母亲的孩子。也曾想过体验人生的乐趣,也会在意和他打招呼的女孩子,是英雄却也是鲜活的生命。
导演对物像的运用是那碗最开始被王力宏煮在茶杯里的酒酿圆子,是母亲的期许。它再出现时便是战友带回他的死讯,母亲用此让战友解渴。不是华北容不下平静的课桌,是民族危亡时刻我辈只能奋不顾身。
时代太大,可我愿兜住你的底。
陈鹏和王敏佳这一段故事是叙述最富戏剧性的。陈鹏的形象类比两弹元勋邓稼先吧,但不同于邓稼先的海归光环,陈鹏有身为孤儿的自卑,他在看到王敏佳和李想亲近后,还是想放手去研究所。在心上人被殴打凌辱后,坚定不移的守护在身边。当年老邓先生可没这么浪漫曲折的经历,但一样的是他们去了戈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青春,在此期间不能和家人联系。陈鹏最后还是坐火车回来找王敏佳了,虽然电影里无疾而终。但是老邓当年因为核辐射而严重损害健康,最终也没和家人共享几日天伦。只能说现实比电影更残酷吧。
王敏佳是片中不多的女性角色,脑补一下,大概是那个时代的医院之花吧。她有着少女特有的骄傲和小小虚荣,会和同伴炫耀自己和毛主席照过相。敢爱敢恨,会因为老师被家暴而投诉师母。会娇憨地问心上人什么是核。可是人站在太阳下都有阴影,那个特殊的时代她因为阴影可付出太多了。章子怡演出的时候也有30+的年龄了,扮起少女毫不矫揉造作,在受委屈的时候眼眶里的倔强和被批斗后那个傲然的微笑,为沉重的情节增色不少。看的观众都几声唏嘘。
她的好友李想,承上启下的线索人物,因为怯懦选择了逃避,也用“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引出下一段张果果对于生命的思考。
还有那个看似泼辣的师母(很想知道演员是谁,真的刻画不错),是全片形象最丰满的人物,她爱他的丈夫,爱到不会表达而全成占有,本性并不恶毒,但因为无知偏见一手促成王敏佳悲剧,自己也跳井自裁。
如果不是要讲这么多故事,总觉得文革这一段深挖拓展一下就是反思题材的佳作啊。也因为一部电影太浓缩了,这一段的戏剧冲突有些赶了,王敏佳刚被揍得面目全非,师母就跳井了。
但王敏佳最开始炫耀的相册,李想最开始就想去的支边,和黄晓明手里握着的那朵手雕花,让故事的叙述虽在剪辑中展开却毫不突兀。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理性在前,我是张震影迷,但是这次张果果实在不算出彩。大段大段有些鸡汤的念白和张震满是故事的气质有些违和感。本身贴近现代的故事也看得出导演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但点题过于直白。

无非也是商场的尔虞我诈,无非也是良知和利益的抉择,虽然故事本身还有点现实性。就是被捐助者和捐助者之间是否存在斗米恩升米仇的关系。在听完李想舍己为人的故事前,张果果心存善念的帮助四胞胎姐妹,但也谨慎地揣测她们家人是否贪婪依赖。听完故事后决定无私帮助,弘扬了点正能量。
借对四胞胎姐妹的寄语,阐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你会感恩赞美很多惊艳的景观,但不要忘了你自己。可是看了再多电影,我也猜不到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不论有没有勇气,也得坦然接受不是?唯一敢下断言的就是坚持点原则吧。
本身也是给清华的一封情书,相当于借由献礼开几个窗口,让我们洞见一下那些没经历过的时代吧。如果不是特别反感缓慢的叙事手法和爱国情怀,还是值得一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