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抖音的强大,把90年代两个任我们调侃模拟的广告挖出来了。大家耳熟能详,自然校园里模仿者甚多,不知哪个男同学把“啊,粉丝――!”换成了“啊,钢丝!~我的牙”,那个捂腮帮子的动作和皱眉的语气,让人笑得捧腹。
1995年农村刚刚安装有线电线,说起有线电视,不得不说有线电视诞生之前的时代背景。广袤的中国农村当时现状如何?全然不知。如果家里没有在政府机关部门任职的,几乎没有报刊可阅览。能够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来源就是电视,而老家电视能收到的电视台屈指可数――当阳市电视台、比邻而居的荆门电视台、荆州电视台,还有湖北省电视台。若能收到中央电视台,那就牛气了,暑假里播放的《西游记》、《红楼梦》只有中央电视台才能收看。必须是房子外面竖着一根直插云霄的竹竿,竹竿顶上稳坐着天线。
80年代到处张贴着“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好”的标语,但那是砸锅卖铁罚款也要生老二的时代,跟现在生二胎奖励的政策是两个全然不同的光景。家有二孩的好处在看电视上也是体现到极致。经常上演这样的情景,老大在房子外一边缓缓转动竹竿一边扯着嗓子喊:好了没?老二负责盯着一脸麻子还嗡嗡嗡的电视,回喊:没有出来!有了一点点影子!又不行哒!哎,好哒好哒!……
看个电视真心不容易,看得正带劲,滑台了,图像一片雪花。特别周二下午所有电视台集体停台。
有线电视的应运而生,让我们倍感幸福。95年上初一,走读,趁着中午回家吃饭的功夫,总得看上几分钟电视。那时热播《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也不管连贯性,瞄上几分钟都是满足的,毕竟打开电视属于违规操作,一直被硬性规定,只能周六晚上才可以看电视。暑假寒假再没有等待电视剧的煎熬感,只记得看悲剧《一鸟九命》时,哭得没有停过,看喜剧或者小品时,又笑得不能自抑。此举经常遭到路过的人在窗前围观,大概以为这户人家有人疯了吧。
两河镇电视台95年就有了,偶尔还有两河新闻播放,最创收的是点歌台,小孩十岁、老人做寿、结婚考学等等通过歌声下面的字幕表情达意,一首歌100元点歌费,滚动播出,家家户户看得到。
依稀记得一个月的有线电视费用是12元,化整为零,这大概是我们接触的最早的包月消费。如果一次性交一年的费用,可能大多数农民不愿意交吧。
20多年变迁,由半封闭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时代、智能时代、智慧时代。发展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透明,物质越来越充沛,但幸福感是不是也成了正比呢。
电视带给人的快乐永远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看着手表数着时间守着电视的小屁孩们都已人到中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