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麓青芜 文责自负
我们读了很多书后,感觉无甚收获,为何?
这属于无效阅读。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本人也经常陷入无效阅读的陷阱;感觉读的书并没有为自己带来收获,好像在做无用功。
这是因为我们读书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是为读而读,非要加一个目的的话可能仅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是因为读书的态度不够端正,没有专注于阅读,好像读书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是因为读书时没有思考和记忆,知识并没有获得吸收;更因为没有对阅读接触的知识进行转化,没有通过实践、练习将其梳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
无效阅读相当于知识信息缺少了输入环节,既然没有信息输入何谈信息输出呢?
因此要杜绝无效阅读,方法就是开启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相对于无效阅读,注重阅读的效率。做到有效阅读我们需要清醒的明白自己的阅读目的和目标,通过适合自己和所读书目的阅读方法,去分析思考和记忆转化阅读知识。
要做到有效阅读,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下。
第一,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更有质量的作品,这可以称之为价值阅读或精品阅读。
可供我们阅读的读物犹如无边无际的汪洋,而我们可用于学习阅读的时间又极其珍惜有限,我们只能去选择更加经典、更具价值、最为需要的去学习。
若是不注意选择,把时间精力耗费在低品质、低价值的低质量内容上;投入到针对性不强,对于自我提升效果差的内容上;反复浪费在知识重复、缺少营养的内容上,是对于我们生命的浪费。
我们应该认真甄选经典,在与古今智者的交流中学习吸收最为璀璨的知识精华;选择对于自我提升最为有用的短板,以及能促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知识去学习吸收。
读书本就是功利性极强的一种行为,为了最大效果达到读书目的,就必须要慎重选择读书内容。
第二,要重视读书方法,避免不讲技巧地硬啃。
我们做任何事都重视方法,读书也是如此。“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事倍而功半,若得要领,则事半而功倍。
古今贤者名士在学习上趟出了许多经典方法,我们都可以参考借鉴,结合自身的学习领悟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重复学习阅读,“愚钝之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列举学习方法时首先列举重复学习阅读法,是想明确一个观点——方法不等于捷径,学习阅读要掌握方法,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习是苦差事,要耐得住性子。苏轼过目成诵的背后是三背三抄《汉书》,明代文学家张溥依靠“七录七焚”学富五车。
现代学习理论广泛认为,适当增加学习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学习效果,被称为适当难度学习法。这种难度不止重复学习,包含的还要更多,但起内涵与上面所说极为相通。
思考法。读书不是成为复读机,要有主见,要边读边思考,切忌不能成为书呆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读书要理解消化,要批判质疑、要联系整合,这就是思考。读书思考是与作者的交流,交流就要辩论。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阳明说:“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思考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犹如人的消化能力之于饮食的重要。若不能消化吃的再多也只能撑坏身体,若不思考读的再多又有何益?
辅助法。所谓辅助法,称之为技巧比较恰当,可以选用的成熟的方法技巧非常多,采用图表、文本、卡片等方法辅助理解、辅助记忆、辅助分析思考、辅助知识联结扩展。
例如采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的脉络结构进行梳理分析,既有助于记忆,又便于理解思考,还可用于深入分析思考具体知识点,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和逻辑等等。思维导图是非常好用的一种综合辅助工具。
例如笔记和卡片等文字载体工具,能够辅助我们记忆重点内容;可以记录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分析思路和结论;可以记录我们读书学习时迸发的灵感,产生的感悟和新的理解,产生的新观点等等。
其他的辅助方法还有很多,象梗概法,通过重写文章书本的梗概加深记忆;象手眼协调法,有助于增强读书的专注力;象粗读法、跳读法、略读法等,有助于我们增强阅读效率,快速掌握特定知识……
辅助方法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方法再多选择适合的最为关键。某种意义来讲,辅助法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技巧,其它的阅读方法更像是阅读理念。
第三,重视实践转化,把读过的知识充实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知识变成能力。我们读书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有所用,增加本领、提升能力。
如何转化?在知识输入时增强知识的联结,在知识输出中实现知识再输入,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知识不能孤立存在,孤立的知识毫无意义,它只能作为某一个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联结点或脉络时才有存在的意义,可以被我们运用。因此读书时一定要与原本的知识产生联结,进行整合,把它纳入到原有知识体系,或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后,我们才能拥有它。联结知识点我们要通过联想、比对、替换,寻找新旧知识的关系,通过关系形成联结。
知识在输出时能够强化输入效果。知识的输出要难于输入,因为输出时首先要真正理解它,其次在输出时必须要与其他相关知识联系,再者在输出时可能还要伴随新的理解、认知。正是因为如此,输出的过程就成了对输入知识的再加工过程,必然可以强化原本的输入效果。
知识只有去实践才能形成生根发芽的智慧。“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在没有实践之前并不是可靠的能力,它仍旧是臆想经验,只有在实践后才能内化成可信的能力。知识不断实践,他就会不断适应变化、不断汲取营养发展,成为活的能力——智慧。
读书有用,但读书不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用力读书,更要学以致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