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古代最出名的角色之一,同时他也被很多人敬佩。诸葛亮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用八个字来形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么厉害的人物,并不是八个字就能形容的,但是这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常出名,甚至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完全就是这样一个人。
有一个故事叫“三顾茅庐”。茅庐是诸葛亮的住所,当时他只是穿着一介布衣的草民,而不是丞相,但是刘备听说诸葛亮拥有“卧龙”的称号,他对他产生了敬佩,于是他以不厌其烦的态度让诸葛亮出山,第三次,诸葛亮出山了。他知道自己的地位不高,身份相对也比较低下,然而刘备不因为他的身份而歧视他,仍然欣赏他,这就是他们知遇之恩的来由,随后诸葛亮就做了军师,蜀国建国之后,刘备任用他做丞相,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但这里我有疑问:这样真的有很大意义吗?
刘备虽然欣赏诸葛亮,但是他与诸葛亮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直接请他出山,可说是莫名其妙,毕竟他们彼此都不是很熟悉,诸葛亮却接受了,这算是愚蠢吗?如果是的话,我就真的错误的了解了诸葛亮,他对刘备拥有一片忠心,尽自己一片力,这有什么不可?这就是一个人对国家忠心耿耿的样子。这不是备受嘲笑的,而是值得敬佩的。
诸葛亮被重用,每次战争都是由他给刘备出谋划策的,因此他们强。但是人皆有一死,刘备死的时候让诸葛亮托孤,他的儿子还小,同时,这也给诸葛亮带来了不少压力,他整夜睡不着觉,《出师表》就有这么一说:
这篇文章不是每一句话都在描述自己,所以我们直接找重点:
刘备临死前将国家大任寄托给诸葛亮,诸葛亮如同接受了使命一般,每一夜都在忧叹,为这件事犯愁,甚至需要熬夜去思考这件事,毕竟国家是很重要的,诸葛亮生怕自己没有做好,没能完成别人对自己的委托。他才对这件事情日思夜想,他对国家是非常重视的。这里可以发现:他不只是忠于刘备。
最终他率领三军,攘除奸凶,恢复了汉王朝,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最后他又说了一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他对国家大任日思夜想,尽自己的职责不让刘备失望,最后一句话的“忠”,就是为先帝献出的一片忠心,他说这是他的职责,他很有责任感,随时做好了承担大任的准备。这是《出师表》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他对国家忠心耿耿,自己很卑微,也要为国家献上微薄之力,就算死了,也有不少人把它当作自己内心的“英雄”,杜甫的这首诗就是赞颂他的:
“丞相”就是诸葛亮,他的祠堂神圣而又庄严。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出师未捷,失败了,而且还死了,后人以及其他的英雄都为他而落泪,为他的离去感到悲伤。但是这真的是“悲伤”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为诸葛亮落泪?正是因为他的伟大与忠孝。这些人哭得越伤心,不就越能体现出诸葛亮伟大的一面吗?这首诗并不是悲伤的,而是充满赞颂之情的,杜甫的文笔行云流水的描绘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赏,以及他死后,许多人为他感到的遗憾。
另一位爱国诗人陆游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前三句看上去只像是情感的抒发,但是最后一句是“一鸣惊人”!出师一表,指的就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而这篇著作流传千古,名声远扬,最后这句“千载谁堪伯仲间!”也赞叹了诸葛亮,这样的忠孝仁义可不是一般人拥有的。
诸葛亮穿着布衣,看上去像一介草民,可是他的精神远远超出了平民。他为国效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几夜不眠,身心疲惫的诸葛亮,身体几乎塌陷了,可是他的精神没有随着身体的落魄而塌陷,反而立了起来。他向国家鞠躬,忠心一片,就算死后,他的灵魂还在,他被众多人所赞颂。真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