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把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这本书读完了,感触颇多,初看一些社会学的理论可能并不是很懂,但是如果结合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可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会。社会实际上就是由一个个典型的家庭组成的,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没有经历朝代的变迁,政权的更迭,战乱的洗礼,但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冲突。下面我就以《都挺好》这部影视剧来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从家庭冲突看社会冲突。简单介绍一下剧中的人物:苏母,苏父,大儿子苏明哲,二儿子苏明成,小女儿苏明玉。在苏家,苏母是权力的中心,掌握着资源的分配,人一出生就是不平等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苏家又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庭,这就决定了每个人不可能拥有同样的资源,大儿子清华毕业后在家里待业两年准备斯坦福考试,苏母卖房子支撑儿子出国留学,二儿子比较会讨母亲欢心,找工作结婚买房子都由母亲出钱,典型的啃老族,小女儿苏明玉是典型的被忽略者,升初中时要了好久的习题集没有买,考大学时想考清华,母亲为了省钱帮她改了志愿,只能去省城的免费师范院校读书,苏父典型的胆小怕事,一辈子生活在苏母压迫下。中国式的家庭大部分都存在这种状况,独生子女除外,父母会过分偏爱某个子女,一旦家庭的权力发生了转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掌握了话语权,必然会导致冲突。
苏母的突然去世,打破了家庭内部结构的平衡,苏父的身份地位瞬间由一个压迫者变成了话语权的拥有者,家庭内部的权利结构又重新面临着重组,人长期如果处于被压迫,不被重视的状态,一旦有一天成为了权利的拥有者,会一反常态去过度弥补自己不曾得到的东西,苏父开始变得自私,想要跟大儿子去美国,住大房子。去美国的念头被打消后,原来一个做饭、洗衣服家务样样精通的人,突然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接下来的要求一个比一个过分,不顾及儿女的生活状况,要求住大房子,家具全部换新的,甚至是要和保姆结婚。苏父典型的是一种暴发户的心理,过分弥补曾经被剥夺的东西 ,他是想借此报复死去的老伴,用一件件的事情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无能的人,不是一个窝囊废,自己终于不用再受压迫了!苏父经过和三个儿女的朝夕相处,渐渐地明白了作为儿女生活的不易,开始反省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自己做的真的是很不称职,开始介入儿女的生活,苏父的父亲意识的觉醒是在苏母离世后,自己由被压迫者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主导者,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在享受儿女对自己无条件照顾的同时,也要学会履行照顾关心儿女的义务。苏母的离世,导致苏家的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在新一轮的权力洗牌中,明玉取代母亲,成为维系家庭秩序的新的权力中心,维系苏家的正常运转。在冲突中,如果决斗参与者的一方被杀死了,他的亲属和朋友也不继续对这个对手抱有敌意,这样,事情由社会了解了,关系得以延续。明玉对母亲的怨恨,以及苏父对苏母的恨意都随着苏母的离世,一点点地被消解了,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的观念的影响,以往因为家庭利益不公平导致的冲突和怨恨都逐渐被消解了。积累起来的敌意和进攻性情绪不仅可以向敌意的原初对象发泄,也可以向替代目标发泄。明玉对母亲对利益资源的分配不满,在苏母死后,明玉便把这种怨恨转移到剥夺自已资源的二哥明成身上。在母亲葬礼现场明玉与明成的争吵,以及明玉被明成暴打,都说明了敌意的表达可以维持关系,敌意的表达具有一种积极的功能。
明玉在苏家的每个人的认知中,一直是一个叛逆,性格倔强甚至、心狠手辣的甚至和母亲多次发生争吵的人。在苏家,大哥和二哥都是既得利益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他们认为自己享有的一切都是应当的,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明哲和明成无法理解明玉对苏家的恨意,明玉企图通过与苏家断绝关系的形式来对抗自己的母亲,她只是想要像其他的家庭成员一样获取父母的爱,明玉的反抗让大家认识到原来自己现在的 幸福生活是建立在明玉的牺牲的前提下,明玉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从一无所有变成集团的总经理,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对现状的不满,报复母亲及时没有你们我也可以过得很好。正如齐美尔在社会冲突书中指出的一样:“”一个成员与另一个同伙的对立,并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社会因素,只要这种对立成为那些实际上不堪忍受的人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的话,就是如此。如果我们甚至连反抗暴政、专治以及令人不愉快和感到不得体 的事物的力量和权力都没有,我们就无法与那些其特点使我们深受其害的人建立关系。我们就会感到应采取一种铤而走险的步骤,也许这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一种冲突,但关系将告结束,这不仅因为不反抗和没有保护,压抑感就会增加,而且这也由于反抗的行为本身也会赋予我们一种满足、乐趣和宽慰。。。。。。。我们的反抗会使我们感到,我们并不完全是环境的牺牲品。”面对不公平待遇,多次申诉仍旧没有得到回应的前提下,人们会把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希望转移到自己身上,期望通过自己的强大获得话语权,来达到让别人重视自己意见的目的。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