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唐宋词十七讲》的第十五讲,虽然标题写了王沂孙,但其实从头到尾基本没有讲到这个诗人的作品,这一章节主要分享的是诗词创作的演变。
王沂孙是南宋最后一个词人,他经历了南宋国破家亡的惨痛,直到元朝才死去。他与那些留名青史的诗词骚客相比,确实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流传下来很多首词,只有六十几首,与名家大家比,甚至不足十分之一,但他却有着特殊的成就。他的词特殊的成就是咏物词,叶嘉莹老师用了最后三讲来讲这一个词作者,可见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世人们对王沂孙的词褒贬不一,有人推崇备至,有人却贬低抛弃,叶嘉莹先生希望能够做到对王沂孙的衡量既有宏观的眼光,也有微观的赏析。既然他的成就在咏物诗,就要从咏物诗的渊源谈起了。
古人为什么要作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当你的感情在内心之中有所感动的时候,才能引发起来你一种作诗的冲动,然后行于言,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咏物诗最早的来源和传统,就是物与心的关系。比如《诗经》中的《关雎》《硕鼠》《桃夭》等。后来诗歌进入了反省、觉悟的时代——魏晋南北朝,这时候比较有名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诗品》和《文心雕龙》。里面都提到了诗词的六义,出现了赋比兴的写法。接着发展到了建安时代,代表人物有曹子建,这时的咏物词产生一般是政治迫害的因素,还有社交的因素(比如饮酒聚会时,以某一事物或题眼来命题写词)。到唐朝后,陈子昂的诗对咏物类的诗词有了很大的革命作用。陈子昂以后就是杜甫了。杜甫的咏物诗更博大,更富于感动的力量。陈子昂写咏物诗,属于比兴的方式,杜甫所写咏物诗的方式是兴的方式。在这不断发展更迭中,词由原来的歌宴集会时交给歌姬演唱,消遣游戏的笔墨,变为表达词作者的远大理想和志意。把这种用物言志发挥到极致的要数苏东坡了,他的词里有逸怀浩气,有咏物抒志。接着就到了王沂孙咏物诗时代。至此咏物诗发展的历程就清晰明了了,明天接着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