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4
#作业#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隐性动机,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从随处可见的惩罚,奖励,到存在争议的歧视,慈善,都是如此。”对此,你是否认同?又如何真正了解这些隐性动机,更好地利用这些框架和策略去引导人们走向你想要的结果?
人生活在世上有很多个身份。比如:儿子、爸爸、丈夫、领导。所处的环境不同,角色自然随之改变。想要了解一个人的隐性动机,就需要站在对方所处的角色定位上去思考。
比如你的领导,他可能会批评你,可能会赞扬你,他可能会把重要的事情交与你去做,可能不会。虽然表面上的显性动机基本上就是他所告诉你的,而隐性动机很可能不全是。与其思考领导对你的看法,不如思考下他作为领导最有可能的隐性动机。只要是智商正常的领导,他最主要的动机肯定是部门取得明显的发展,自己所带领的团队能够取得他上面领导认可的成绩。所以,揣测领导的心思,不如试着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他最想要什么,又怎么去实现。这自然就会更加理解他的一些行为,自己也不会囿于自己的思维困境。
再比如父母与孩子,很多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就是双方都不能站在对方角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在外努力挣钱,孝敬父母,这就是自己的孝顺。但是父母觉得自己老了,也花不了多少钱,更愿意孩子能够多多回家、或者多多打电话陪自己说说话。那矛盾就出现。但是,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试着站在对方的角色思考他的动机,似乎一切就已经好懂了。
再比如商人,虽然每个商人吸引顾客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目的基本上就是赚钱。所以每个人都有其隐形动机,可能不一定说出来,但肯定是根植于自己内心,自己最想要的。而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隐性动机之后,自然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想法,处理关系。就算不能够兼容协调,也更有利于选择更好的方法去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