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我坐在窗边的榻榻米上,一边煮着茶,一边自言自语。
看到妈妈在亲人群里发来了好几条语音消息。我一一点开,静静地听完了每一条。
每次听完妈妈的话,我都会有同样的感觉——无力和无奈。该怎么解释这种无力感的来源呢,眼睁睁看着她晚年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作为儿女的我们的期望并不相符,却无从发力。如果单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判断,给出建议和评价都会简单许多。但我不能这么做,因为她是我的妈妈,我们已经是45年的母女,我知道她的困扰,她的纠结和拧巴,我也知道她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才成为了今天这个她。
我不能要求她完美,也不能要求她与那些苦难完全分离。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次选择,都是塑造我们自己的前因。所以,我似乎知道她的偏颇之处,却无力去纠正。因为我所谓的“纠正”,也只是基于我自己的标准,更关键这些标准未必是一以贯之的。
关于她和爸爸的日常相处,妈妈在问我们,她该怎么做会更好一点,更适合一些。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每个人在考虑问题时,都不能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却也不能只在乎别人的看法。尤其是对于80岁的老父老母,他们健康的活着就已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啦,怎可以再建议们去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再不为自己活,不争取让自己舒服,那他们此生还有机会享受一次自己的人生嘛?
所以我劝她,舒服比对错更重要。尽量不让自己拧巴,为自己做选择,就是最合适的活法。其实我在说给她听,又何尝不是在说给我自己听。
每个人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都以为我们的付出与别人有关,但实际上,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在每一次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不是无条件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至于选择后的结果,也是要自己承担,否则就会拧巴,无法自洽。
你看有些话说出来都是虚无的,空洞的。懂了那些道理,也未必就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今天中午一边洗澡,一边收听了孟岩老师最近一期的播客,是他和陈行甲老师的一次对话。聊到知行合一这件事,陈行甲老师说知行合一,首先是“知”。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浑身一震,整个人好像被什么东西穿透了一般,带着刺痛的爽感。一直以来,每次听到或提到这个词,自己都从无例外的强调“行”,就是你知道了还不够,你还要去做,持续做。
但老师们的解释是你首先要知道,你怎么知呢?你有哪些途径能让自己获得这样的认知?话题的落点自然就到了“学”和“修”上,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去感悟人生,你的“知”才可能带动你的“行”。陈行甲老师还多次提到了喜悦、慈悲这两个词,却一次都没有谈论过关于什么是成长,什么是正确,什么是应该……
在他谈到自己的母亲时,有好几次我也跟着红了眼眶,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的话,我想那可能是一种感动,一种心灵上的触动。我想起了妈妈,她那双布满皱纹且变形的手,那满头白发……想起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她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守护了一个家。
我在想,妈妈的选择就是这世界上最合适她的选择,我要做的,就是不评价,只守护,给她一份安心和安定。
夜幕降临时,我关掉了阳台的灯,静静地坐在昏暗中。茶已经凉了,但我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还会有新的茶被煮好。我自己,我的家人,都将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