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终究是孤独的旅程

生命终究是孤独的旅程

作者: 雪域飞燕 | 来源:发表于2024-09-03 10:22 被阅读0次

        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蒋勋老师是从情欲孤独开始讲起的,也许他觉得这是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吧。从现实来看,很多人因为某种因素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欲需求而让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蒋勋老师也不例外,他曾经有过青春期的孤独,因为他和父母对话时,父母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也听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他就把自己关进屋里,不再出来。在《情欲孤独》一章中,蒋勋说:“那个时候,要说出心事或表达出某种语言,会收到很多约束。有时候会去读一本文学作品,于作品中的角色对话或者独白,那种感觉是孤独的,但那种孤独感,深为此刻的我所怀念,原因是,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于他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可以和自己对话,从而摸索自己的人生。

      他说,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我想,这种圆满是源自文学作品带给他的那种宁静,源自他和书中人物的灵魂相契,源自安静带给他的专注和满足。翻译家傅雷曾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是因为内心纯粹的人,在面对孤独时,会通过创造构建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活得更具价值。

      但孤独,在我们的元认知中,是个很不友好的字眼。《礼记》中解释“孤”指幼儿无父的人,“独”指老年无子的人。两种境况都是人生之大不幸。看到这两个字,就想起,村里有年轻人离世,尚未长大的孩子哇哇大哭的画面。就想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颓唐背影和失神的眼睛。孩子的孤苦无依,老人的踽踽背影,让人不由发出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实苦。

        生活了四十多年,才发觉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即使每个人都不愿独自去面对孤独。要相信,无论有多少人爱你,无论你怎样爱着这个世界,每个人最终要走向孤独。 所以蒋勋是清醒的,是睿智的,他要为“孤独”正身,要为处于“孤独”世界的人正心。

        他还说,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谁说不是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诗文的长河中,在孤独中活出自我的例子还少吗?

        屈原是孤独的,他在《楚辞》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呐喊,面对被流放,被迫害的人生遭遇,他对君王、对祖国的满腔热情最终化作了汨罗江的尸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他用死亡的方式宣告自己的理想,向黑暗的社会证明自己的“清白”。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在孤独的世界和雪夜对话,幽静深远的白色世界也许是他心灵的最好寄托,他可以思故国,可以思自我,精神自由驰骋,天地自在他心。柳宗元在孤独的雪夜独钓,“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依然清晰,那个改革失败的孤独者用自己的倔强和傲岸对抗着那个时代。万千孤独,融于孤舟和寒雪,他用诗文诠释着抑郁和悲愤。

        鲁迅是孤独的,他在《呐喊》里希望唤醒无数个愚昧麻木的国人;张爱玲是孤独的,她死在在美国的出租屋里很久才被发现;路遥是孤独的,他在贫困交加的岁月里艰难写作;迟子建是孤独的,她在爱人去世的日子里用作品完成自我救赎……

        庄子的哲学里有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独”字,写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也凸显了他对自由世界、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在书中,他讲到了张爱玲、鲁迅、沈从文、竹林七贤······尤其是他讲到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那个时代中的另类,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渐渐湮灭。他们,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因为不一样,所以被孤独,被排挤,被嫌弃,被驱逐。“竹林七贤”的那种孤独,实际上应该是那个时代文化中的一个符号,但终究没有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的主流。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狭隘和束缚,真的缺少陕北安塞腰鼓的那股劲,冲撞,奔突,释放的那种自由。

      蒋勋说:“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而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习惯,或者说都喜欢,在群体文化中试图找到生命的意义,大概源于传统的文化环境。其实,只要存在,它就有存在的价值。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他们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那些能适应孤独、珍惜孤独、享受孤独的人,都在与自然交融,与文字相拥,当他们走向山山水水,就渐渐走向另一个新我。因为孤独的人是清醒的人,唯有孤独才能深思。纵观历史上的诸多大家,他们都是孤独的使者,也都是清醒的存在。解码孤独,解码人生,就会与他们的精神相契,与他们的灵魂共鸣。理解一个人的万千孤独,需要与他们的作品对话,需要沉浸于他们的世界里。

        所以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和天地自然往来的时候,你应该感到一种难得的幸福,因为正是这种孤独,将带你走向生命的圆满和成熟。

    育人启示——很多孤独的学生需要被看见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男孩,坐在靠墙的一个位置,他是个文静内敛的孩子。在随笔中,他跟我倾诉他很孤独,因为他跟同宿舍的同学融不到一起。那些舍友回到宿舍里老是说脏话,讲游戏,互相打闹,而他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安静,他不知如何和他们相处。聊天,没有共同语言;不聊天,感觉自己就是空气。我把蒋勋的话写给他,“孤独就是和自己在一起。你有自己的热爱,不必太在意是否合群。志趣不同,坚持做自己就好。同学都有相互熟悉的过程,慢慢来,日子久了,自然就会发现想通点。……”后来,我在班上多次让他展示自己的作文,并推荐发表,他的内心有了力量,同宿舍的同学开始羡慕他、询问他、亲近他,他给他们讲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他紧锁的眉头开了,我的心也亮了,宿舍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女孩子,成绩垫底,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她的头帘很长,长的足以盖住整张脸。很长时间,我无法看到她的眼睛,更无法走进她的心理,因为她从来都不看我,也不让我看她,她活在自己围住的圈子里。是随笔,让我发现孤独的她,有个很惨淡的家。母亲是外地人,在她上小学时因病去世,父亲年迈体衰,很难有共同语言。但她爱看小说,她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文学表达很有个性,颇有散文家的味道。从此,随笔成了我们交流的秘密武器,她病重的母亲,写苍老的父亲,写远嫁的姐姐,写山区的外婆……在文字里的世界里,她倾诉着她所有的过往。我让她去讲台上读她的作品,她哆哆嗦嗦,声音颤抖,不敢抬头。当我让同学们给她掌声时,她的声音哽咽了。一次、两次、三次,渐渐的,她的头帘撩开了,眼睛有了光芒,她也会笑了。我终于帮她从自我孤独中走出来,证明了自己的写作潜力,找到生活的底气,活出真实的自我。后来,她写我俩交往的小小说《点名》发表在《小说月刊》上。

      第一个男孩的孤独来自和同伴的“不合群”,但他没有错,他只是在做真实的、让自己心安的自己。同伴也没有错,他们也只是志趣不相投而已。所以,鼓励他做好自己,是必须的课程。当有一天你的优势凸显,大家自然能看到你的独立和优秀,一个发光的人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聚集。

        女孩的孤独来自原生家庭,她有着深深的自卑。贫穷、失去母亲、成绩垫底、不爱交流等因素让她学会了封闭自我,像一只作茧自缚的蚕,卑微的活在自己包裹的世界里。她需要被看见、需要被爱,这样的孩子如果长期被忽视,内心一定会崩塌。所以,让同学们去看见她的闪光点,让那点微光照亮她黑暗孤寂的世界,是一个老师的使命和担当。

      当我们教师把学生的孤独转化成一种力量,一种能量,他们也会成为星辰,闪闪发光。

相关文章

  • 绽放

    生命是一场孤独的旅程,遇见的欢喜会装饰我们的梦,遇见温暖的人会填充生命的幸福。然而,我们终究是和自己过,和自己相处...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贾平凹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贾平凹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读《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1. 曾几何时,我们害怕孤独, 我们乐于攒各种局和参加各种局,有时甚至为没能获准参加而愤愤不平。 我们在酒桌前向各...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今日李咏逝世的消息在微博和朋友圈都炸开了锅。微博上各类养生指南、防癌指南、大病预兆等纷纷又重回人们的视线,朋友圈里...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走向孤独的人难以接受怜悯和同情。” 文章总共分为了五章: 第一章:人生因孤独而丰盛:写到了对父母的愧疚,以及自己...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近日,在看贾平凹的作品《生命是孤独的旅程》。通篇读罢,却没有感到一丝孤独的气息。不仅让我深思:孤独是什么?曾看到过...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车窗外 闪过千万张桃花的脸 数块金色奇幻的油菜花地 把梦境拆分成奔跑的火车车厢 一只小鸟在春光里踱步 就要扑腾而去...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是贾平凹先生所著,该书通过其个人的经历讲述了生命的陈年老事,流露出亲情、友情。题目看似孤独,但...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而又孤独的,每一段旅程都是漫长而孤单的。 春日将去,年复一年,这样的日子。绿树浓阴,生机盎然,远...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

    一转眼,又开学了。 ​ 上了一周课了,课上还是忍不住玩手机。。人自己说的话,决定的事总是这样被轻易的打破。你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终究是孤独的旅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yk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