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餐厅,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即便经历过“非典”,哪怕留过洋,三五知己遇到一起,还是混着吃在一起,筷子不分你我的在一个锅里搅动。为什么?不是中国人不讲究科学卫生,也不是中国人不会西方就餐礼仪,而是中国人觉得分餐制虽然只是形式,但是,归根结底伤害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情分”。
中国人的“情分”很奇怪。若即若离,说不清楚也讲不明白。你要说关系疏远,但是彼此还在称兄称弟,你要说关系亲近,但是彼此还在寒暄客气。
中国人的“情分”如果用一个不太准确的词来形容,可以称之为“恰到好处”,或者叫做“尚可”。
也许有人会认为无论是“恰到好处”还是“尚可”都是在“和稀泥”,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说严重点,就叫“没有标准”。
“恰到好处”或者“尚可”固然有“和稀泥”的成分,也有“差不多”的意思,但是,如果就因此说成是“没有标准”就多少有些牵强。
仔细想想,所谓的“恰到好处”,恰到哪里的好处?又是恰到谁的好处?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意思,恰到每个人的好处,恰到每个人可以接受的好处。这就好像中国人吃饭,我们总会在点菜前问一句“有没有忌口”,如同外国人在点菜前会问“要几分熟”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你看外国人每个人一份,厨师可以按照每个人的要求做不同程度的菜,所以还是外国人分餐科学。中国人的菜虽然问了忌口与否,但是终究还是将菜品放在一起端上来。
其实,中国人的菜虽然放在一起端上来,但是也都有讲究冷热相宜,荤素搭配,而不是杂乱无章地端上来。至于,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人吃饭不分你我,杂乱无章,主要是你看到的是中国人菜品的丰富多彩,而不是看到了实质。
再者,中国人讲究的“恰到好处”的神秘玄妙之处也在于此。怎么讲?
熟人之间的小聚和正式宴请看似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什么又是熟人之间的小聚,什么又是正式宴请呢?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可能也只能用“恰到好处”来做区分。
为什么?中国人总讲“一回生两回熟”,你看到了,在中国人看来,第一次吃饭可以按照正式宴请来,毕竟大家之间还都是生人,但是到了可能就没那么正式了,因为彼此之间就有了所谓的“情分”,成了熟人。
既然成了熟人,那么是不是就没必要要那些繁文缛节了呢?其实也不尽然。在中国人看来,熟人之间虽然熟人,但是必要的“客套”“礼节”还是需要有的。但是,这些“客套”“礼节”也是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尚可”,否则就伤了“情分”。
所以,中国人的“情分”很奇怪,说不清楚也讲不明白,往往是“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体现。少一分则显得生分,多一分则又显得过分。好像中国菜,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搭配合理,暗藏玄机。
小新哥说江湖(十九)分餐科学卫生,国人独情混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