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家龙应台为了了解她儿子安德烈,两人相互通信三年写就的一本书信集。里面谈的不是“你冷不冷,明天想吃什么,学习成绩如何,钱够花吗”的家长里短,而是问题意识、伦理道德、家国情怀、文化等大的命题。在信中,龙应台自然是侃侃而谈,从中国谈到欧洲、又到美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无一不知、无一不晓。当然,这没有什么值得好奇的。真正让我震惊的是安德烈,跟自己母亲你来我往地争论,对任何事物都有一套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绝不轻易妥协。
书中的安德烈开始思考问题意识,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羞耻,可以什么都不干就拥有优渥的生活,不用担心生计问题;而许多非洲人奋斗一生,依旧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很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中,每天思考的是自己的安全问题,更没有时间去想很根本的吃饭穿衣,活着才是值得去奋斗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的时代,每天被讯息充满了脑子,很少人会想到去偏远地方工作或者捐款。如果我们能有一种“问题意识”,在买耐克球鞋的时候,想到耐克企业是如何对待第三企业的工人;在买汉堡的时候,麦当劳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工人的;想到旅游景区的村民之所以抬高物价。是因为他们的贫穷;那么这个世界地贫富不均会不会少一点?
他思考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香港的快节奏生活与德国的悠闲下午茶时光;他思考社会之间的阶级差异和传播的精英思维,对弱者的摈弃。就和今时今日我们仍然排斥非洲人、北京驱逐低端人口如出一撤,理由就是低端人口会产生很多问题;他思考游行的意义与价值(要知道,大陆很难有游行的,五四很难重演),看到人们对政治的漠然,脑子里只考虑自己每天能赚多少钱,以及大学生对于众人之事的毫无关切和教育的缺陷;他思考艺术的畅销与媚俗,大谈自己的美学经验。
而我呢?安德烈写信时和我的年岁差不多大。离我最近的大型灾难大概就是汶川大地震了,但我毫不关心,从没想过它对于地震中的人意味着什么,也没看什么新闻,当时学校组织默哀和捐款,大多也是假惺惺的,没有什么真情实感。直到后来看了《独生》和《鼠疫》,才知灾难对于一个家庭是怎样的悲剧,才知汶川是独生子女的示范县,才知地震后的人祸,才知多少家长依旧走在维权的道路上。可是我闭上了眼睛,对问题视若无睹,除了看到后的痛心,却也没有想过为他们做些什么,眼里心里还是自己的生活。
而至于更远一些的唐山大地震、文革、内战、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五四运动,在我的脑子里就像一个符号般的存在。看到每年南宁大屠杀纪念日,我的心里不会起一丝的波澜。
我不知道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又出台了什么样的新政策,我不知道台湾争端问题、个税上调、各地掀起抢人大战、女权之声被封禁、各类性侵案件层出不穷又被打压说明了什么,对我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闲极无聊时我会去关注“如何看待......事件”。更别说再远一点的中美贸易战、非洲儿童问题、叙利亚战争、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等国际事件。
我关注的是“菊外人”“睡后收入”“积极废人”,我关注抗日神剧,为里面战争的大场面热血沸腾,我是关心战争和国家吗?不,我只是喜欢那种发泄罢了,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诉求。我关注娱乐至死,而非断壁残垣,像一个生活里的局外人一般。
又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其实不和安德烈一样吗?他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看报,了解自己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我开始反思,作为青年的我,应该要关注些什么?又该为了什么而奋斗?
现在是凌晨四点半,窗外铁闸门被拉开的声音响起,装修工人们又要上班了。他们又该思考些什么?或许应该像孙少安一样奋斗才是正理。
网友评论
这里面是不是应该是南京?
标点是不是可以考虑改一下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