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读书阅读、写作经验交流
《活着》: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活着》: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作者: 此时明月在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23:02 被阅读28次

当一些人每天在苦恼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时,另一些人则在面对“如何活下去”。而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活着”就是人们唯一的愿望。

《活着》这本小说,讲了一个本来只会吃喝嫖赌的浪荡子弟徐福贵,从衣食富足到一贫如洗,并在时代洪流之下,经历内战、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等社会巨变的故事。

自出版以来,《活着》在国内外获得了诸多奖项,并于1994年,被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葛优还因此荣获,第47节戈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作者余华非常擅长从低微处找到一个,看似柔弱但极其坚硬的点,层层扩散,反映过去或现今的社会现实。在《活着》之后,他相继写出了同样震动人心的《许三观卖血记》与《兄弟》。

《活着》通过明暗两条线的穿插,在平淡直白的叙述中,散发出磅礴的隐忍而悲壮的气息。它的明线,是福贵一生的悲惨遭遇与时代变迁;它的暗线是福贵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不断增强的对苦难的忍耐力,最大化地展现出“活着”的艰辛。

福贵人生第一重艰辛,是他从地主少爷到解放后被划分为贫农。

起初,福贵是地主家里的独苗,被纵容得除了吃喝嫖赌打老婆之外,啥都不会。因被赌坊设局,他一夜之间,把包括祖屋在内的所有家产输掉。父亲也被他气死了。瞬间家破人亡,福贵悔之不及。

他带着母亲、有孕的妻子、四岁的女儿,从砖房大院,搬到茅房去住。浪子回头的福贵,脱下丝滑绸缎,换上粗布麻衣,挽起裤脚下田,开始了他从未做过的所有事情。转变来自于责任。看着满屋的老弱妇孺,福贵决心全力承担起摇摇欲坠的家。

然而,命运的不可捉摸,在于它会突然,给毫无防备的人当头一棒。

当时内战已到了最后时刻,国民党军队乱串,到处拉壮丁充军。福贵也被拉去了,经历一番枪林弹雨、生关死劫,两年多后才得以回家。与死亡极度贴近之后,他对生的执念大大加强。只要能和家人活在一起,他愿做任何事。

大难不死,真的必有后福吗?

福贵人生的第二重艰辛,是目睹亲人逐一死去。

人人都说,儿女双全是最有福气的。福贵虽穷,但也曾有过那样的幸福时光。女儿虽然因为发烧变成聋哑人,但孝顺能干;儿子身体健壮,善良聪明。

但生活不动声色的残忍,是人想象不到的。

儿子捐血给县长难产的老婆,竟因过度抽血而死。家里好不容易挺过悲痛。女儿找到好归宿。看似幸福生活要回归了。谁知女儿在生孩子时,失血过多救不回来。勤劳淳朴的女婿,工作时候被石板压死。妻子也在绝望中撒手而去。唯独剩下一个孙子,与福贵相依为命。

送走了白头发的老伴,送走了黑头发的儿女、女婿,福贵在人世间的苦痛到顶点了吗?没。

福贵人生的第三重艰辛,失去孙子,独留人间,与牛相伴。

孙子还在,一切还是有希望的,已然白发苍苍的福贵,艰难地独自拉扯孙子长大。当时国家正在粮食困难期。有一次,孙子病了,福贵想办法煮了一盘豆子,给孙子填肚子。可是,由于太久没吃东西,孙子吃得又急又多,竟噎死了。

最后送走了孙子,福贵似乎想通了什么。他在这个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反而踏实。福贵在枕头下压了十块钱,留给村里人将来给他埋葬用的。安排好后事,他还是要活着。于是,他从屠夫手中买下一头老牛,把这头牛叫福贵。于是两个“福贵”天天两相为伴,一起下田。

就这样,福贵的一生历尽沧桑,在不断地承受着亲人逐一离去的痛苦里,熬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在最后的日子,他平静等着自己死亡的来临。此时他对生命的理解,反而更归于淡然乐观。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通过福贵的口讲述经历,向读者展示在那些激烈悲壮的年代,发生在贫苦人民身上的、触目惊心的深重苦难。

它并没有直言,在无力抗天的绝境里,人应该怎么做。它只是引发了读者无处遁逃的压抑感,也正是小说本身没有给出指引,才让读者对于历史与当下,产生更为深远的思考。

有人说,福贵是被上天整的没脾气了。或许吧,在张牙舞爪的命运面前,人的力量轻如微尘。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我们生而为人,都要面对生活各式各样的刁难和困境。尽管也会有极度艰苦的时候,但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对于福贵来讲,仍是更能抓住反弹的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po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