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收拾东西,翻出来N多年前拍的婚纱照,看到照片又想起当年的场景:我和老公当年是在北京西单的薇薇新娘拍的婚纱照,选在一个周末,当时去拍照的新人特别多。
当我化完妆,穿好婚纱,从未来老公身边经过时,他居然没能认出我来,直到我叫他,他居然看着我呆了几秒,呵呵,可能是被我穿婚纱的美丽给惊到了吧。
现在想起来,拍婚纱照的过程也真是辛苦,可以说是搔首弄姿,笑到脸僵,而且一拍就是一天。不过,最终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唯一的遗憾就是:当时太累了,我们放弃了外景拍摄部分。
想当年,我选的8套衣服是中西合璧的,有白色和亮色的婚纱,也有中式旗袍和礼服。西式婚纱拍出来轻盈美好,浪漫而有情调;中式礼服效果或复古温婉,或大气庄重,但都不失文化气韵。两种类型的服装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别具一番魅力。
只可惜,我们当年结婚选在十一,别说定有户外草坪的婚礼现场了,就连大型的酒店都全部满了,最后好不容易选了一家中档的饭店,忙忙碌碌中就办了婚礼。
由于我们双方父母比较传统,所以两边都是采用的中式典礼。
在结婚典礼的阶段,我选的是一件鱼尾式的大红色绣花长旗袍,当时身材高挑且苗条,颜值也还在线,不自夸地说还是挺好看的,这身旗袍特别凹显身材,亲朋们纷纷赞美。
等到敬酒的时候,我又换了一套暗一些的,但也比较别致的短款礼服套装,这套就显得活泼可爱一些,也便于到处敬酒。
如果以后有机会拍结婚纪念照,也许我会选一个室外景点,另外想尝试一下民国风和唐装。
民国风的想法是来自之前看到的林徽因的结婚照,其实她的那套算是比较朴素的,但头纱好看,衬出了她的气质和美。另外,选唐装可能就是被诡事录里的精致妆容和服装所吸引了吧,另外源自我对诗词和大唐的那份热爱。
其实,婚礼仪式起源已久。最早有关婚礼制度的记载来自于部落时,《通鉴外纪》上记载:"上古男女无有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在《礼记》中关于婚礼有详细的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可见人们对婚礼的重视。后来"昏"字加上"女"字旁变成了"婚",这也意味着当时人们已经不再要求一定要在黄昏时候完成婚礼。
《仪礼》中对婚礼的流程有完整的记载,共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环节,这也就是后世所说"三书六礼"中的六礼,而三书则是指在仪式过程中使用的聘书、礼书、迎书。这一礼仪从周朝起延续了数千年,虽然这期间文化习俗在不断的演化发展,吸收了不少其他文明的理念,但"六礼"的习俗却一直保留到了唐朝,在唐朝正式的婚礼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可见,古代结个婚比我们现在还要麻烦和讲究许多,就连现在的中式婚礼流程也比较复杂费时。等我儿子结婚时,如果有可能,我准备建议他们举办教堂婚礼,也不用摆酒席什么的。办完婚礼,他们就可以直接从教堂出发开启蜜月之旅了。这样父母省事儿,年轻人也应该会很开心吧?
不知道大家结婚时,都选择了什么样的婚纱和礼服?举办的是中式还是西式的婚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