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宋乾兴元年(1022年至1023年),宰相寇准被贬广东雷州当司户参军,在雷州生活了十八个月。他到雷州不久,发现这里生活艰苦、气候恶劣,自己身体极不适应,同时他也观察到当地老百姓饲养的黑山羊四肢发达,特别健壮,耐劳耐热,而民间也广泛流传着“羊食百草,抗百病”的说法。于是他结合中医书自行研究,以雷州黑山羊为主,辅以各种中草药材,经蒸煮、搅拌、过滤等一系列工序,熬制出一种具有强身健体、滋阴补肾等功效的煎膏,自己食用之余,赠与有需要的人们食用。
为感谢和纪念寇准赠膏的大恩大德,故雷州人民将此膏称为“寇公羊胶”。关于寇公羊胶,史书上还有一段记载:丁谓为将寇准置于死地,进谗言将其贬至雷州后不久,丁谓也被贬海南,路经雷州时,寇准的家僮想替主人报仇,但寇准却将房门绑住不让家僮出门并不计前仇,派人将自己蒸熬的羊胶送给丁谓,以表心意。(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原文节选自《宋史寇准传》)自此“寇公羊胶”在雷州半岛当地名声大噪,人们佩服寇准气量大度之余,纷纷上门请教、效仿寇公羊胶的制法。而熬制羊胶这一习惯由此兴起,从未间断,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北有阿胶,南有羊胶”的格局。其历史已有1000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