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凡属于发展的过程的事物都取一个梭子形的公式,起初单纯,中段复杂,末了又归于一种新的单纯;或起初笼统,中段分化,末了又归于一种新的笼统,我们叫它综合。——潘光旦
在阎云翔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一书中提出“无功德的个体人”,指长期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享受权利,却逃避履行责任。鄙人在本文沿用这个概念衍伸出“无功德的一代”,我将从社会的婚姻制度进行讨论。
婚姻,泛指男女之间的结合,一方到另一方家落户成亲,形成人际间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婚姻通常需要经过一套繁琐的礼俗,即婚礼,不同的时期、地域,婚礼的举办形式是不一样的,这里面的种种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了,感兴趣的可自行去查阅。本文将讲述的主要是婚礼制度在现代的严重破坏与新一代个体化的联系。
一个制度的产生必然是要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那婚礼制度的是由怎样的需要才产生的呢?为什么像牛、马这些动物它们在交配后产下的仔通常只是在母的身边,公的似乎在糙糙完成交配后就完全不需要负责了,而人类却需要两者都对后代负责?
首先我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后代的繁殖?当然你有可能就会说,当然是为了种族的繁衍啊。但是拿种族的事与个体讲,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你在生育的时候会考虑我这是为人类种族的延续做贡献吗?显然这个理由是行不通的。个人从母体分娩到离开人士,如果从分娩开始就独自一人,那肯定这个人活不过一个礼拜了,不像蛇、乌龟这类生物生下来就有自给的能力,人得吃奶,还得学会各种礼仪去适应社会。那一旦这个人获得了自给自足的能力,是不是就意味着就能够脱离一个人生活呢?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在面对天敌出没、病毒感染、食物短缺等等潜在的威胁下一个人是应付不来的,就算真这样坚持下去你也活不了多长时间,更何况你还有生理需求,总不能一辈子靠手淫解决吧。所以我们说人具有社会性的,人是离不开社会,现在有的人就想着靠宅在家里上网来逃避社会,简直就是愚蠢。那既然人是社会性的,就必然要履行对这个社会的责任,也就是说你得要有生产,要能够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资料。你没有生产,社会是不会将有限的资源分给你,当然现在在大街上流浪的人也能够活下去,这是因为生产溢出,能够分给他们,你到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去生活下,试下你不干活付出劳力能熬过几天。一个社会是由各种具有单独思考能力的个体组成的,在古代,由于交通以及信息传达的不便,存在不同的社会,最基本的是有色人种的差异性,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他们是没有交流的,甚至他们是相互仇恨相互竞争的,其次是地域的差异,限制于各种地形和交通的不便,这里的人与那里的人就是不同的社会。社会是由许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所以得要有一个规范,这个规范得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不然的话就会被推翻,这个规范也就是文化,现在的法律其实追溯源头也是文化的产物。
我为什么要把人是社会性和人要遵守秩序这几个概念说清呢?生育制度是一种文化,那人得遵循它,至于为什么生育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制度。这就是关键所在了。上面也说,人具有社会性,那社会是有什么样的魔力使得大家都靠拢它?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社会具有分工的功能,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不用为了食物所有人都去种水稻、种土豆。而这种分工合作最早的体现就是男女之间的分工,在靠打猎为主的群落里,就有男的打猎,女的负责带小孩和采集野果的责任,到了农业时期,主要体现就是男耕女织。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创新,食物的生产已经不需熬那么多人了,一把镰刀和一收割机的效用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为什么需要男女分工?难道女的就不能够打猎,不能够种田吗?至少现在看来女性是完全可以和男性一样去打猎、去种田的。所以可以推测说那个时代女性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抚育的工作。如果说在一个打猎为主的社会中,大家都去打猎的话,随着时间流逝,总有人会死去,离开这个社会,因此得有人来接替他的位置。在那个社会,女性的位置是相当的高的,所有的男性必须供养她们,保护她们的安全。不过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完全是可以男性成一个圈子,女性成一个圈子,然后所有的男性只需将食物不断提供给女性即可,为什么又出现了婚礼和家庭这样的制度呢?荣格说,每一个人其实是既有男性身份,也有女性身份的,只不过有一个身份是被压制的,没有得到发育,所以说我们其实并不是完整的一个人,只有男女之间完全融合时才算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人如果女性身份被压制的话,则这个人在日常表现中就是男性特征,相反一个人如果男性身份被压制的话,则这个人在日常表现就是女性特征,怎么个压制法,这有天生的——生殖器官,和后天性——社会的抚育。怎么个抚育法?这是指一个男孩不能够天天生活在女生堆里,一个女的不能够天天生活在男生堆里。所以说单靠女性是不能够抚育好后代的,所以有了男女合作的必要性了。但是这似乎还是没有解决为什么要两个人结婚的必要性啊,大不了男性和女性是可以共同生活啊。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可以相互交往,今天我跟这个睡,明天我跟那一个睡,岂不快哉!在以这样的男女分工的社会当中,确实是没有婚姻这样的制度的。
其实这还是跟社会分化是有密切联系的。当食物的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时,我们就有了新的需求,比如说家具的制造、衣服的制造、音乐以及艺术需求。这些分工也就诞生了不同的职业,如果说一个社会有100人,所需要的粮食只需要20个人就能够产生,那其他80个人就可以做其他事情了,比如说20个人做家具、20个人纺织,甚至有时候还能够发明出新的技术出来,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需求。有了不同的分工之后,那可就不能够跟以前一样去抚育后代了,因为市场是有不同的需求的,你不能说教小孩子都去种田,那多出来的粮食不就浪费了吗?所以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最好的方案就是每个人都教一个孩子技能,这就能解释家庭的必要性了,农民的儿子是农民,打铁的儿子是铁匠。这种祖传的、具有世代性的职业分工是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的。
那既然如今家庭的存在得到了解释,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的现代家庭的破坏与个人社会化的联系了。
社会既然可以说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然就离不开人与家庭、家庭与家庭的交往了。在传统的婚姻中,门当户对是组成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要求门当户对呢?难道两情相悦不行吗?在费孝通的《生育制度》里,费老认为女方嫁到男方的家庭里,需要一个调适的过程,因为夫妻和恋人是不一样的,夫妻是有共同生育的责任,是需要度过很多的困难,女方先前经历的文化栽培与男方不一样,两个人在以后的日子就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比如说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子嫁到穷人家去,那女方可能就不能够受得了这个苦,不能够在这个家庭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对家庭是不利的。传统婚姻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联姻,可以扩大一个家庭的关系网。古代有将公主许配到外国去的办法求得两国之间的和平的先例,姻亲间的关系不是说只需要婚姻就能够获得的,需要慢慢的培养,就像是种菜,需要施肥、松土、洒水。姻亲间的靠的就是各种习俗来培养的,按照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这就是靠着办各种活动时礼物流动来维系的,在特殊的节日和喜事丧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姻亲互相之间的拜访和送礼。
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高速变动,这些家庭的意义和各种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前面提到,家庭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结构的稳定,即为了使后代受到更好的抚育和使各种职业能够得到世代的传递,但是如今工业化繁荣、社会流动性提高,家庭还需要具备这些功能吗?首先我谈下男女之别的差距缩小,各种女权运动一直在争取各种权利、要求男女平等,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就是女性被男性化,男性被女性化,所以可以看到各种女强人和男色消费普遍存在,同时伴随的就是生育率的减小。上文我们分析到,由于男女分工的需要,使得女性不能够一人承担后代的抚育功能,但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向就是男女差别不再是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所以我推测,这将使得女方完全有能力一人完成后代的抚育。
另一个现象就是婚姻在社会关系的纽带作用,现代社会还需要联姻吗?首先我们要具体分析下联姻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在国与国之间的联姻,表面上是可以改善两国关系的,其实最大的奉献是具有文化技术的交流作用,婚姻是有嫁妆和彩礼的,两国之间嫁妆和彩礼的往来就是文化技术的交流,就比如说我们熟识的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在普通的家庭之间婚姻来看。中国人讲求关系,凡事都得找关系,为什么要找关系呢?这是因为在我国独特的的制度环境情况下,所有的资源全都被地主和官方掌握了,一个人要想得到这些资源,有两种方法,一是拼命干活,存钱租田、买田,二是依附达官贵人或者达官贵人身旁的人,但是第一种在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条件下,钱是积累不了的。所以那时的女子出嫁都是往社会上层走的,所以现在的老人听说自己的子孙嫁给一个穷人会千方百计的阻拦,这是他们那一代的经验。
那现在还要讲关系吗?当然要了,在中国不讲关系都是扯淡。不过现在就不是主要靠婚姻的纽带来搞关系了,朋友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很大的社会资源,在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一书中,就指出了近几年来在送礼中朋友送礼的增多。
婚姻的作用既然已经大大削弱了,它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走下去呢?近几年来,在家庭中的很大的变化就是,年轻人不再以家为生活的目的了,更多的是追求个人的自由,于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了脱离家庭一个人生活。这其中带来的影响就是孝道的渐渐离去,对于那些想着离开家庭的年轻人而言,家庭是在绑在个人自由的一个累赘,他们为了所谓的个人自由,抛弃家庭,抛弃回报父母的责任。但是当年轻人成婚,有了小孩之后,社会的负担很多人承担不起,他们又将孩子送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甚至还需要自己父母掏钱付房子首贷。这种下行式家庭主义本质就是利用传统中国父母对后代无私地不求回报的爱,既想享受父母的责任,但又不想履行子女的义务。这也就是我想提出的“无功德的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