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木匠
本号为小木匠的个人自媒体
文化评论写的是精神
商业评论写的是物质
此两者是幸福的源泉
因为有个年轻同事带了串佛珠,108颗。绕一圈可戴手上,打开可挂脖子上,很“神奇”,很有画面感。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佛系青年网络流行词,该词最早来源于日本,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2017年突然在爆红在中国。人人自称佛系,真假难分。佛教思想正式走进青年人生活,佛陀无缘无故多了众多信徒。恭喜佛陀,贺喜佛陀。
佛陀说的是:“无自性故空”,非一无所有之空。佛系青年的理念跟佛教教义有些大不同。看来佛系青年都是假的.
事实上“佛系青年”的爆红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所有流行词的背后,都有它的社会文化机制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光合作用”推波助澜。
我尝试着解读下这种社会文化的背后机制。
①:
“佛系青年”这群佛陀的伪信徒,是在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对抗社会生活的无可奈何。因为无法控制,只能适当放弃。不是不作为,是无法作为。
无所谓,你怎么样我都无所谓。这是在逃避现实中麻痹自我。
②:
对“累”的肇事逃逸,城市里紧凑忙碌的生活,再次有冲击力地打击了“佛系青年”。独身宅在家里,断绝让人疲惫的人际关系,拒绝外面噪杂混乱的世界。封闭自己,让心安静下来。
断舍离。断舍离也是日本传过来的丧文化。东亚文化相对于欧美文化,东亚文化对生命生活的总体态度是消极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佛教出现在亚洲并渗透亚洲。这是亚洲思维方式与欧美的本质不同。
③:
压力,人在重压之下,必然要释放压力,成为佛系青年,就是合情合理的释放压力的通道,这条通道很通畅,让人感觉舒服。
总结:
佛系青年的出现不是偶然,是青年人身体、精神疲惫后的双双放弃,这不是懒惰,而是在一个某些价值观被扭曲下发展出的畸形心理状态,是对生活的选择性的放弃,是对权威的无视。
孩子是未来的未来,同样,青年人是未来的现在,青年人走的每一步都是未来和创造未来。
佛系青年是90后群体,美国有“垮掉的一代”,中国有“不争气的一代”。从丧文化、秃头、中年危机、保温杯,处处不争气。
90后还没正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李叫兽从百度的离职具有普遍性,也恰恰说明90后还不具备管理好一家企业的综合素质,请再给他们一些时间。
我站在“上帝视角”提出建议。
年轻人观点要犀利。
年轻人要保持愤怒。
年轻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年轻人也不妨活的大胆一些,因为你只有短短12年的青春,既然你早晚都要失去它,为什么不大胆一些?
大胆一些,不是及时行乐,不是随波逐流,不是犬儒主义,而是找回迷失的那个自我,尤其在一个缺乏自我的年代里,显得就更加迫切。
没有“佛系青年”,就没有对自我的伤害,保护自我,从不做“佛系青年”
祝君好运!
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