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录 |1-5 死 | 他人之死召唤我的责任

摘录 |1-5 死 | 他人之死召唤我的责任

作者: BuleCAR | 来源:发表于2021-04-27 07:01 被阅读0次

大家好,今天是死亡这个主题的最后一讲,我们要聆听列维纳斯在《总体与无限》之中所给出的终极答案。还是要提醒大家一下,这个关于他人之死和“逆死而在”的答案仅仅对于这本书来说才是终极的,在列维纳斯后来的思想发展之中,对死亡、他者以及时间性都会有更进一步的推进。一阵又一阵的海浪嘛。

《总体与无限》

时间有限,所以今天我们稍微换一个读法,不再是概括性的了,而是转入相对细致的解读,就集中在两段文本,分别是第二部分第四章第六节,以及第三部分第三章第三节,主题都非常鲜明集中,分别围绕他者和死亡展开。因为文本跨度不大,所以就不引原文了,基本上是一句句从头到尾。

好,先从“表象的自由与赠予”开始。上节课最后提到,看起来居家和劳动可以有效抵御元素的那种神秘莫测的绝对无的本性,但它仍然逃不过另外一种绝对无,这个虚无就是深深地内在于人的生命时间之中的巨大黑洞,也正是死亡。通过建设家园,我们可以未雨绸缪;通过辛勤劳动,我们可以将未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但这个掌控也是非常有限的。没错,元素转化为质料,然后被人的劳动所“赋形”,这样一来,元素本身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威胁性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除了,或者说被抑制了。但对于人本身来说,焦虑和紧迫却并没有完全消除,因为即便你可以非常踏实地、一步步地向着未来迈进,但死亡这个大限仍然还是在终点处守候着你。家和劳动,将未来明确化了,将过去延续起来了,但任何的家人都始终无法摆脱那个最终会抹去你的一切生命形迹的巨大黑洞,在这个黑洞面前,在这个彻底否定和虚无面前,所有的人都会再度对自己的生命和劳作发出一声终极的感叹:折腾这一辈子,有啥意义?最后不还是尘归尘土归土?

那么,面对死亡这个终极的虚无,家人又如何做出有效的回应,去平息焦虑,去守卫内在性的充实,能够再度以一种幸福的态度去走完人生呢?希望仍然在于他者。其实他者的面容在咱们这几次课里面已经浮现过很多次了,但无论是幽灵还是磷光,都还只是隐隐约约。大家心里会不断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引入他者呢?是的,享乐,居家,劳动,这些都不能消除绝对无的潜在威胁,但他者就行了吗?我们可以想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他者真的那么重要,那么关键,那么不可或缺,那人类为什么还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呢?是的,从很早的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乃至哲学家一次次预言,家庭注定将会消失。可家庭真的消失了吗?今天,独身的人越来越多了,丁克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础细胞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你环顾身边的朋友,有几个是天天四海云游,在陌生的地方邂逅陌生的他者?家庭的存亡,这个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解释,但从列维纳斯的角度来看,家庭之所以重要,并不能单纯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方面来看,而必须从最基本的生存论的角度来看。家,给人提供了一种最基本的“聚集”方式。既然内在性的基本倾向就是内缩,聚集,那么,家就是最为可行的,有效而又稳靠的聚集方式以家为中心,我们才谈得上接纳他者;所谓的好客,必须是你先有一个稳定的居所,然后才能敞开大门

以家为中心,我们才谈得上接纳他者

但按照列维纳斯的说法,这个很常见的想法是有很大问题的。你别忘了,他在他者的前面可是加上了“绝对”这个修饰词。绝对,也就意味着“无条件”,“无前提”。那也就是说,对于他者的接纳,敞开家门迎接他者的好客,这些都是无条件的。用德里达的一句话来说,好客是绝对的,那也就意味着,无论站在你门口的是魔鬼还是上帝,你都应该开门,必须开门。只要是他者来扣门,你都随时必须敞开大门,无论他带来的是甘美的馈赠,还是杀人的屠刀。这个才叫做“绝对好客”。那你听到这里可能懵了,甚至可以说是震惊了。你想想看,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最火的时候,恰恰是911之后,全球反恐局势普遍升级的时候。从美国到欧洲,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提心吊胆,不知道你身边的那个人是不是怀揣着炸弹的恐怖分子。那么,绝对好客,在这样一个对他者充满怀疑、戒备乃至恐惧的时代,真的不是一句异想天开的空话吗?列维纳斯的理论就在这个方面带给我们巨大启示。他者的绝对性,他给出了至少五点说明。

首先,是“谋杀之伦理的不可能性”。没错,站在你门口的那个他者可能是恶魔,站在你身边的那个他者可能是恐怖分子,但为了防备他者,你应该怎么做呢?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斩尽杀绝吧?或者杀不光的话就同化,让他者都变成“家人”,让他者都聚集在家里面,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了。但列维纳斯会问你,你下得了手吗?注意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是我们大家坐下来开个研讨会商议一下怎样“求同存异”,而恰恰是一个最基本的底限性的事实,就是你面对一个他者,真的能落下手中的屠刀吗?当然,我们看过无数的电影里面,那些刽子手和杀人犯在随手剥夺别人生命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犹豫,甚至乐在其中呢。但抛开所有这些历史记载和艺术表现,就说你自己,你敢直视着一个人的眼睛然后下手吗?相信谁也不敢,谁也不能,因为这是人性的底限。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他者具有一种伦理上的绝对的优先性,就是他身上总是有一种力量在抵抗你的杀戮,否定乃至同化。正是在这个底限之处,他者呈现出绝对性和无限性的面容,即便这个面容只是一张孩子痛哭流涕的脸,即便这个面容只是一个垂死的老人的绝望目光。他者是绝对的,不是因为他有多强大的力量,不是因为他带着多么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恰恰是因为他对你所要进行的各种总体化和同一化的操作构成了一种终极的抵抗。

那么,杀戮下不了手,同化总可以了吧?也远远不行。你杀不了他者,你也同化不了他者,因为当你用各种方式,语言,文化,经济等等力量去同化他者的时候,却最终会遭遇挫折,甚至会感受到自身的“卑微”。因为他者总是在“高处”。再重复一次,这个“高”不是力量的高,权势的高,地位的高,而恰恰是伦理的高。何为伦理之高?那也就是说,当你真正面对他者的时候,当你真正向他者敞开的时候,你会觉得他者展现出一种你身上从未有过的超越的力量,指引的力量,启示的力量。这种力量,列维纳斯把它称作“教导”。当然,他举的例子稍微有点费解。教导,一般总发生在长辈和晚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是因为长辈和老师本来就比你高出一筹,因为他们有着更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由此才能够“教导”你。但如果他者真的是绝对的,那么就不应该局限在高低等级如此鲜明的关系之中。实际上,无论什么样的他者,无论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孩子,一个异乡人,甚至是一只迷途的流浪猫,当你直面他的面容之时,当你直视他的眼睛之时,都会感到一种源自“高处”的“教导”的力量。这种教导就是一种“支配”。注意这个支配同样不是用暴力和权力来压制你,而是与你之间处于一种非常“和平”的,平等的,面对面的关系之中。他者凭什么能支配你?只凭一件事情,那就是无限的超越,因为只有他者才能够真正把你从内在性的牢笼之中挣脱出来,从总体和同一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而只有这样挣脱和解放出来之后,你才突然发现,你真正找到了直面死亡的唯一途径。当你沉迷在享乐中的时候,你只是暂时遗忘了死亡;当你埋头劳作的时候,你只是暂时延缓了死亡。但很显然,这些都不是直面死亡的方式。一旦你退到内在性里面,以一种回收和内敛的方式来面对自我,那么,死亡就是一个你没有办法直视的问题。而当你无法直面死亡的时候,你也就没有办法抵御死亡的焦虑。

死亡就是一个你没有办法直视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者是拯救自我的唯一途径,因为只有他者才真正构成了离心的力量,只有他者才能将我们从内在性的迷梦中唤醒。说到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跟绝对他者关联在一起的修饰语,比如“分离”,“无限”,“外在性”,“超越”等等,这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误解,就是他者总是在门外的,总是来自异乡的,总是跟你“相对”的,隔开了一段距离。但这并不是他者的真义,也不是好客的真义。正相反,列维纳斯提醒我们,如果你总认为只有“外人”才算是他者的话,那就说明你并没有能真正跳出家的藩篱,因为你心中总还是有一条不可逾越的边界,“里面”的是家人,“外边”的是他者。这就完全错了,至少错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剥夺了他者的无条件的绝对性,好像他者一定要参照预先设定好的家的边界才能获得自己的身份。这还有什么“绝对性”呢?所以列维纳斯说了一句很让人动容的话:真正的家绝不是固守在原地,正相反,家始终已经具有一种“漂泊”的本性。家之为家,就在于它既具有内聚力,又具有敞开性。一开一合,才是家的双重面貌。所以,真正的他者不是被你拦在门外,等着获得你肯定的人;而是真正能够唤醒家的那种敞开的漂泊,自我的那种伦理超越的人。他者,总已经是“家人”了。甚至可以说,只有他者才真正有资格成为家人,因为他“教导”我们一个家的真理:家,并不是狭隘的画地为牢,并不只在“此时此地”,而是内在地就具有一种“一般化”的倾向,走向外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只有跟他者在一起,才真正有家,因为家的真义不是“同化”,而是“赠予”,是“呈交”。呈交我的内在性,聆听他者的教导,由此我们才能有一个家,这个家不是封闭在四壁之中的堡垒和港湾,而恰恰是整个世界。

这个时候,我们才领悟了列维纳斯的“绝对好客”的真正含义:好客之所以是绝对的,那是因为家本来就应该是整个世界。之所以每时每刻都应该向他者无限敞开,那正是因为只有他者才能彻底化解家的狭隘形态,把它带上无尽的漂泊之旅。所以为什么今天我们普遍地不信任他者,甚至会对他者做出那么多“伦理上不可能”的杀戮,那正是因为我们既误解了他者,也同时误解了家。我们从来没有耐心倾听他者,从来没有虚怀若谷地让他者自然而然的“表达”自己,相反,我们总是“积极主动”,甚至咄咄逼人,想同化他者,想固守家园。这个时代仍然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就恰恰源自于对他者的无视,对家的狭隘化。

那么,来到最后一个部分,“意志与死亡”这一节。意志与自由的问题,上节课已经提到了。这里,列维纳斯进一步从劳动之意志过渡到另外一种意志,那正是他者的意志,尤其是在“他人之死”的陌异意志的冲击之下所实现的对于内在性的终极超越。关于这一节中的极为深奥的死亡观,最后只能简要地提两个要点。

首先,死亡不是生的否定,不是生命终点的深渊和黑洞。死亡确实是一种虚无,但它是一种绝对之虚无,它的绝对性就意味着它是无限地超越于自我的感知,理解和掌控之外的。自我既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死亡,因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从自我这个主体发出的,都是参照“我”自己的生命做出的,好像死亡之所以不可知不可感,那只是因为死是“我”的最私密体验,无人能代替我自己去死,而我自己也无法真正体验到这个边界“彼岸”的形态。这些都还没有跳出内在性的牢笼。真正的死恰恰展现出的是他者的绝对面容,因为它无限地超越你的种种总体的同一的掌控之外。所以死亡可以说是绝对无的终极呈现形态了。元素的神秘,我们可以用双手来赋形;生命的终结,我们可以通过劳动来延缓。但面对绝对的虚无,无限超越的陌异死亡,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所以,绝对的死亡所呈现出来的第一种面容恰恰是“威胁的逼迫”。再度强调一下,绝对死亡的这种威胁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死之将至”的那种威胁。日常生活中的人也会时时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但这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死”什么时候会到来,无法明确知道“死期”,但死只是可怕,而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常人只是不愿意去死,因为还没“享受”够呢,还没“劳动”完呢,还有“家人”要照顾呢。但绝对的死却恰恰展现出一种你绝对无法理解,甚至绝对不属于你的神秘性。死,不再是你生命的终点,而恰恰是朝你迎面撞来的陌异的力量,它总是来自高处,来自外部,它就是他者的真正面容。

死,不再是你生命的终点,而恰恰是朝你迎面撞来的陌异的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绝对死亡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作为绝对他者,当它展现、表达自身的时候,给你带来的并不是充满暴力的毁灭,而恰恰是洋溢着和平的“教导”。这也就是列维纳斯讲到的绝对死亡的第二重面容,那正是“延迟”。但这个延迟又跟劳动的延迟不同,因为它不是逃避和延缓死亡,而恰恰是在死亡这一个源自他者的陌异“意志”面前重新激活时间性的全部力量。最后让我们援引一句列维纳斯的话吧,因为我不觉得能说得更好:“虚无是一道间隔,在这道间隔的对面乃是一个敌对的意志。我是一种不仅在我的存在中受到虚无威胁,而且也在我的意志中受到(另)一种意志威胁的被动性。…… 意志所拥有的时间是意志的逆死而在所留给它的”。一句话,绝对死亡这种他者意志,并没有压制乃至毁灭我自己的意志,而反倒是通过这种陌异的冲击最终让我从内在性的狭隘边界之中挣脱出来。他人之死,反倒是我自己必须最终承担起来的责任,因为死打开了家的边界,也同时敞开了无限超逾的存在维度。那或许不是享乐般的充实,不是家庭般的稳靠,但那绝对是一种“更高”的意义,它缔造的是最普遍的家园。

好,整年的课程到此为止就画上句号了。这一年走来,酸甜苦辣的体会只有自己知道,但有了大家每一天的陪伴,这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收获。我想煽情的结束语就不用多说了,咱们就切实地预告一下,下一季的姜人生哲学一定会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一定会更精彩。希望在短暂休息的这段时间,继续得到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一起将下一季做得更好。好,再次感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一季再见!

相关文章

  • 摘录 |1-5 死 | 他人之死召唤我的责任

    大家好,今天是死亡这个主题的最后一讲,我们要聆听列维纳斯在《总体与无限》之中所给出的终极答案。还是要提醒大家一下,...

  • 生命诗语2020-05-16诗人会死吗?

    诗人会死吗? 一 人皆有死,诗人是人,自然诗人也会死。但自然之死与哲学之死、诗之死根本不同。自然之死只是一次又一次...

  • 基督之死

    可庆基督之死 胜过了死亡 可庆基督之死 败坏了掌死权的魔鬼 可庆基督之死 粉碎了死的毒钩 可庆基督之死 为信之人尝...

  • 《亲密关系》摘录

    摘录: 责任的重要性:责怪、批评与指责是人类防御机制的关键要素。 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

  • 【南怀瑾老师】物极必反的道理

    物极必反的道理 本文摘录自 《列子臆说》 【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隶人之生,隶人之死...

  • 江歌案

    江歌之死成了现在众说纷纭的话题,我认为从案件本身来讲,刘鑫应该为江歌的死承担责任,因为江歌确实是在调解刘鑫与其男朋...

  • 2020-03-11

    听道截句 犹大之死和耶稣之死。要么是有人代替你死,要么是你自己死。罪人的结局完全在乎神的恩典和怜悯。 教会当中充满...

  • 关于“我对他人有没有责任”的再思考。

    关于“我对他人有没有责任”的再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延伸为三个具体的想法,1、我对他人有责任。2、他人对我有责任。3...

  • 说说孕妇跳楼这件事儿

    相比孕妇之死与死之孕妇,人们更在意的是孕妇之死。 对死之孕妇,一把火烧了就完了,她再也不会知道悲伤与疼痛了。但她的...

  • 《100个基本》&自省100天计划D18

    内容摘录 1、一切自己负责。 指责他人也无济于事。一切的起因都在于自己。 无论发生什么,要自己处理,主动承担责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录 |1-5 死 | 他人之死召唤我的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kc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