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写作就应该写一篇是一篇,是今天的启示。
前两天加入了一个大群,里面浩浩汤汤接近200人,大家都在写作。不得不说,这真是最关注阅读与写作的时代了,到处都是在线课程和打卡社群。但是,在这个群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伪写作”氛围。一方面,有些人每天50字流水账的记录,毫无主题可言,实在让人惊叹:原来写作已经沦为这番地摊货色。我觉得早上吃了啥,中午娃吃了啥,晚上老公吃了啥,都可以写在私人日记里,但是不该作为练习的内容。这样的写作打卡真是为了打卡而练习,算是一种异化。另一方面,这样的群具有浓浓的营销味以及励志煽动性。一般说来,大家都是冲着创始人的“美好”去的,比如她非常自律呀、日更呀啥的,企图通过每天的日更变成另外一个自己。说真的,每分钟都有人在群里说话,一个小时不上线就得使劲爬楼,这样喧闹的群和频繁的互动,真的能带来写作灵感、积累写作素材吗?不过是热闹的表象,自己骗自己,最后还是成全了他人,惹来一身焦虑。
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欺骗自己的人。因为看见别人能日更,别人通过自媒体写作买了包、换了房、出了名,还开了公司,让我觉得这件事很简单,我每天写也可以换来这些。于是乎,一场感动自己的每日作战开始了。首先践行的就是每天看一本书写读后感,之后推在公众号里。说实话,挺佩服那时候的热乎劲,每天上课干活累得要死,仍旧抽出时间看书和写东西,奠定了我现在一点都不怕写任何东西的基调。但是副作用也是肉眼可见的,那就是文字水平极其低下,自己感动了自己。写了差不多四个月,丧气突然而至,一种自我怀疑扑面而来浇透全身,我问自己:为啥写了这么久,也没实现个啥,到底要不要继续写。再加上那段时间身边的理科生、工科生纷纷写出了非常漂亮受欢迎的文字,人家作为业余爱好的阅读量随便上千,我的则是几十。带着这种比人比不过的文科生的羞愧,以及徘徊之下的自我否定,我对这件事的热情慢慢熄灭。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关注的女神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之际,写出了一篇篇让我汗颜的文章。心痛之余,分析她的文章为啥对我有吸引力,最大的原因就是:质量!回过头看我那时零碎的读后感,心里知道最大的问题:量是多,但是哪一篇能真正称得上用心之作,能算是自己拿得出手的呢?但是人家的文章更新频率不高,基本周更,但是写一篇是一篇,一篇有一篇的积淀,一篇有一篇的用心,这才是一篇篇拿的出手的作品。如果只是浮于表面,为了写而写,其实真是在安慰自己罢了。这种情况也像买衣服,有的人求的就是数量和款式,不断地换。觉得每每重新在淘宝买一次,仿佛自己就会更美。但是一年下来,买了一柜子的街款,却没有一件再想穿。但还有一类人,买一件就是一件。在买这件衣服的时候多方考量,投入时间和精力,一年可能就入手几件。而这几件的价格与那一大堆淘宝的价格可能持平,但是越看越经看,可以持续穿下去。而且这几件,或许还能传给下一代呢,哈哈。
所以,每当看到一些媒体号招聘时,要求附上作品,我都觉得一筹莫展。自己似乎写了很多,但都不成其为作品。未来,写东西一定要有“作品意识”呢。在我眼中,它是完整的,有主题、充实的内容与细节、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观点。现在看来,写作真是一件大工程,也像一件件衣服,就看我是想买一大堆热销接货,还是买一件是一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