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拾光,今日讲讲“结构化倾听”。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听到一段话的时候,你脑子里得自动分三个格,把这段话里的“事实”、“情绪”和“期待”分辨出来。
例如,妈妈说的“不要骄傲”这四个字,按照结构化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四个字的背后的结构化,我常常用这3个问题帮助我完成结构化倾听——有事实么?什么情绪?有什么样的期待?
最初,听到“不要骄傲”这个话,感到极其委屈,心想怎么能这样冤枉我呢,这根本就不懂我。但用3个问题来拆解,我们就会发现,妈妈最主要想表达的是一种情绪,担心,一种对女儿深沉的担心情绪。孩子年龄再大,父母总会担心。担心我骄傲了,以后得意忘形而摔跟头。所以这四个字,恰恰不是表达对我的否定,而是一种期待,期待我戒骄戒躁,未来干得更好。
静心下来,用结构化的方式去解释,突然对这句“不要骄傲”没了情绪,反而觉得内心暖暖的。
那么怎么应对呢?第一句,回应妈妈的情绪。妈妈不是担心吗?那我就正面告诉她,我已经学会了不骄傲,毕竟已经30了,您放心吧。更重要的是第二句,“我希望你能为我骄傲”。这第二句话,其实在传递一个增量,就是传递一个我对妈妈的关心。这一句,我是在告诉她:我在乎你的感受,我希望你能高兴,你能为我感到骄傲。嘻嘻,这方法是不是很高级?
得找个机会来试试,当长辈说这句话的时候,试试效果。
这到底是涉及什么样的秘密呢?陈海贤老师说:很多家庭沟通的问题,大概率都是两类问题,一类是沉浸在过去的关系模式里;另一种则是寄希望于未来,想着以后还有一辈子呢,就忽略了当下跟对方的沟通,没有建立起符合当下情境的连接。
那么怎么建立符合当下情境的连接呢?【明天后续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