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缘起,什么因缘让我准备阅读《楞严经》呢?
今年春季参加本地寺院为期十天的楞严禅修,师父说,好好读《楞严经》,不要图快。
今日开始阅读南怀瑾大师《楞严大义今释》。
先看后记,后记这么说,《楞严经》首行从吃饭说起,因为吃饭,才发生阿难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一见倾心,几乎双双落在情波欲海之中,明明白白,轻轻指出食色性也之人生一大苦恼。
吾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说出此中奥妙,如此如彼,乃有此一本经留传之大因缘。
其中节节剖解,条理井然,由人生而宇宙,精神与物质莫不层层分析无遗。
自出生至老死,指出如何才为人生一大解脱境界。
则曰:“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实则,阿难与摩登伽女,只是一个引子。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人不论黄白棕黑,物不论动植飞走,尽在情天浴海中头出头没,何一而非阿难与摩登伽女。
故我佛不忍低眉独醒,不得不如此云云。
此所谓如来密因也。
七处征心与八还辩见
佛问阿难,为何出家。
阿难答曰,看如来相好。
美感一生,色情继起,情生欲障,叠叠而兴。无怪乎,摩登伽女一见,加之魔咒“娑毗迦罗先梵天咒”之力,阿难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魔从心造,妖由人心,是摩登伽女之魔力?是阿难之自堕绮障?是芸芸众生之自丧人天眼目?
阿难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
佛如捉贼捕快,节节迫进,问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究为何物。
阿难答曰,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
此句句实情,人人如此,复有何疑?
佛得寸进尺,追问心目发生爱乐的主人是谁。
故有七处征心之往返论辨,使阿难及吾辈口服心服。知吾佛之不诬不妄也。
七处征心者何?
阿难所答:此心乃在身内。在身外。在根。在内外明暗之间。在思惟里。在中间。在无着处。
此皆经佛一一辨证,无一是处。
七问七辨,阿难茫然。
抽丝剥茧净尽,无一真实存在可言。
阿难与吾辈,皆以此现在应用之心,即为心矣。
佛所问心,谓此皆是妄心,只是应用之现象。
如果以妄主应用之象而言,阿难所答者,并无过错。奈何此为贼媒之窠臼,虚妄不实之尤者,并非真心自性。
声东击西?
千秋浩浩,断妄求真之辈,滔滔滚滚,如过江之鲫。
若然,妄缘不断,声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
吾佛慈辈,到此无言可答,无理可申,强为铺排,说出真妄两相,于歧路立碑为记,明告来者,此路不通。
然后由僑陈那轻轻拈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者,尽是浮光掠影,谓之客尘烦恼。
林林总总众生,困扰于客尘烦恼者,多如恒河沙数,由来久矣。
岂非阿难一人之左倾右倒而已。
迷心逐物,疑真疑假,虽有夫子之木铎,其奈聋聩者何!
世间事物,尽为心上浮尘。
草草劳生,终是一团烦恼。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
生前身后,众说纷纭,究不知其前因后果,为何而来者?
虽尊为帝王,贱如蝼蚁,齿落面皱,发苍苍而视茫茫,无可奈何!
不知身后何往,故有波斯匿王之问。
恰恰点出富贵恋生,贫贱轻死之事实。
三岁观河,与百年视水,同此真实。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此一伏笔,乃石破天惊,引出八还辨见。
阿难在此又如异军突起,卒然问佛:既然心佛众心,三无差别,性相平等,生死涅槃,皆如梦幻,吾辈何须求悟?何必成佛?又为什么说众生皆为自性颠倒?
尘色本不迷人,人自迷于尘色,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去住自由,即佛即心,两不相涉。
《楞严》之宇宙观与人生观
由七处征心而至八还辨见,明白指邮尘尘逐逐,为烦恼窠臼者,皆是心目为咎。
目为心之开关也。
机如不息,始终在柳暗花明处,循声逐色,依旧沉沦。
佛横说竖说,指出宇宙万象,无非物理变化之幻影。
众生妄见,生分别心。
万象皆为能量之互变。其实万象是寂然不动,无声无臭。
众生周流六虚,困于夫妇之愚,日用不知。
十八界因缘法则与自然之关系,此是乾坤一只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无二,涅槃生死,皆是空花之境。
辨理愈精,实际愈迷。
黑松林忽然闯出李逵,故有富楼那之卒然发问:世间之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万有世间相,究竟胡为而来者?
佛说,物质世界与众生世界之形成,以时间为世,以空间为界。时空无际,而对待成劳,则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由身心而透法界,从法界复入身心。
视此碌碌尘劳者,无非物理之变化。
根尘解脱与二十五位圆通
奇峰突起,阿难再求其次,望佛说明解脱之方法。
佛乃以华巾作成六结,譬喻身心六根结缚之因由,指出“虎项金铃,系者解得”。
花果山的孙悟空,头上无金箍,只因未曾悟空,不见如来。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首由声色二尘开始,终以观音耳根圆通为结。
须从解脱色尘入手。
轮回六道,因果循环,地狱天堂,人间苦海,圣贤。
纤尘飞而翳天,一盖坠而覆地。
善恶由心,魔佛同体,执迷处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
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走过
古德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
妙哉,妙哉。
不错的一本书,明天继续阅读。
�}?�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