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矛盾文学奖。因为90%矛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余华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也是该奖历史上第108个获奖者,某种意义上,他是一条好汉。

一、《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的童年
这部小说当中有4个主要人物:黑孩、小石匠、菊子姑娘、小铁匠。
黑孩的父亲去了东北,他便跟着后娘一起过生活。从小没衣服穿,还经常挨打,非常缺少温暖。
小说中有这么一个场景:
10岁大的黑孩,跟着菊子姑娘一起出去干活,砸石头。漫不经心的黑孩砸伤了手,拿一把土给糊了上去,菊子姑娘看到后拿自己的手绢给他包扎,手绢上还绣有一朵月季花。后来黑孩就把手绢悄悄的藏了起来。
那是长久以来遇到的一个给他温暖的人,让他看到了生活的一丝亮光。

另一个场景是这样的:
手伤了以后,黑孩被安排去铁匠铺干活。小铁匠因为打出来的东西不合格屡屡被拒后,把气撒在黑孩身上,把打废的钎子扔出去,让黑孩去把它捡回来。
黑孩就默不作声地去捡,他伸手,就发出了声音!小铁匠闻到了肉被烤熟的味道,大笑:“兔崽子,老子还忘了铁钎是热的,把猪蹄子烫熟了,去啃吧。”
黑孩处在一个阴冷,黑暗和孤独的世界中。默默的低头做事,常常一整天也不说一句话,以至于来往铁匠铺的人都以为他是哑巴。
这个黑孩的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一度有人以黑孩作为自己的笔名。
而正如我们知道的,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
莫言经历过饥荒年代,村上饿死了18个人。小的时候,也要出去干活,因为体弱无力做不了重体力,就被派去放羊,常常是一整天对着几只羊,还有荒野和天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内心极为孤独。
黑孩的身上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也映射了一部分读者的内心。
二、《红高粱》: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
和我们大多数读者一样,张艺谋的那部电影《红高粱》人尽皆知的时候,我不知道它的原作者就是莫言。
张艺谋选这部小说来拍摄,看中了它故事的传奇性,抗日剧题材还有高粱地里的野合。红高粱在太阳下面就像一片红色的海洋,那是农村的生活经历,给了作者融在血液里的爱。
莫言当时担任了这部电影的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作者在《红高粱》前献词:“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 尚飨!”
他是在借“我爷爷”和“我奶奶”他们活得那种热血、豪迈来警醒我们啊!当下很多人陷在物质消费主义的泥沼中难以自拔,活成了“精致穷”,迷失了人类自由的本性,却还洋洋自得以为自己过上了品质生活。扪心自问,你幸福吗?
三、《丰乳肥臀》:母亲离世催生出这部传世之作
母亲的去世,莫言在悲痛中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也因为这部长篇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争议,受到批判甚至离开了部队。
这部小说出版在1995年,这个大胆的书名挑战了人们的认知,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是小说的标题,很多批判者认为包含了太多的情色意味。
其次,作品中母亲有8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唯一的小儿子,是个“恋乳狂”,是个永远断不了乳的巨婴。结尾的部分“漫天的乳房”引起了很多读者的过度联想。

然而,这是作者在特殊时期来临的创作灵感,借丰乳肥臀的母亲形象来讴歌母爱的伟大。就算今天依然有“屁股大能生养”的说法在民间流行。
丰乳肥臀象征着哺乳力,生殖力的强盛。她同时也是祖国母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走出来的基础保证之一。
故事中的母亲活到九十多岁,9个孩子解放前死了3个,解放后死了5个。母亲承载了所有的伤痛与生离死别。临走时还剩下那个立不起来的恋乳狂小儿子。
母亲历经的这百年,也是祖国母亲从饥荒、战乱、肢体被摧残、千疮百孔到慢慢复原、身体走向健康,强壮的一个世纪。
作品一旦问世,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而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被误读。
这一点恰恰是莫言的成功之处,莫言在多部小说当中充分运用了将魔幻现实、民间故事、传统戏曲、小说进行了融合。他善于描绘鲜活、血淋淋、有些大尺度甚至会引起读者些许感官不适的场面,这在他的小说《檀香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却又不被束缚,成就了伟大的作品也成就了自己。
童年时柔弱的身体,却造就了如今精神上无比丰富的好汉。他为人类文学乃至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