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课程为马正平先生非构思语文理论的实验]
1.在朗读之前,可让学生们根据脚注,在原文中给“钵bō”“箕jī”等字注音。还有必要补充注释:
【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旧时,童养媳在我国甚为流行。当时的社会非常贫穷落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低下,众多的民众因家境贫寒而娶不起儿媳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到外地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待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儿子“圆房”。(百度百科)
由于诗篇较长,可以选择师生对读,教师读一段,学生读一段。考虑到朗读的参与,学生的朗读,可以是全班的齐读。只是,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示范出停顿,并且,要用心对诗歌意象进行想象。朗读时做好停顿与想象,才可望读出音律、美感。
朗读之后,让学生们合书在纸上书写:“我读过此诗之后,感知到了……”教师请愿意发言的同学,读出他们书写的“初步感知”,并做适当的评价、指引。
2.上面的初步感知,可能有学生会说到本诗的情感,如“对大堰河(保姆)的怀念、感恩”之类。但这种感知,只能算是对诗歌主旨的一种直观把握。按马正平先生的发现,直观,是一种光速般的赋形思维,由于速度之快,因而直观感知的结果,似乎没有过程,只是灵光一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们说出自己的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教师不要问他们“为什么”。人一旦思考“为什么”,就不是直观,而是一种常速的理性分析了。
非构思的主旨确证或文本解读过程,运用的是赋形思维(渲染、反衬)分析,就是一种常速的类理性分析。这种分析有清楚的过程,有最后的分析结果(确定的主旨)。
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可以是标题解读。在这之后,可以逐节解读。在课堂操作中,还是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师适当的示范、引导。以下解读仅供参考(略)。
3.主旨确证:如果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通过上面的赋形思维分析,本诗所渲染的情感是清楚、明了的。因此,本诗主旨可确证为: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养育之恩的感激、赞美,以及对其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当然,这个主旨也可以表述为:诗人对贫穷、悲苦的养育者的感恩、赞美及同情。这个结论,与我们前面的初步感知及标题解读是一致的。
内容审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诗人对贫穷、悲苦的养育者的感恩、赞美及同情,表现出了怎样的心灵?这种心灵美还是不美?
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听取汇报。一般来说,如果学生能如下回答,应是不错:对贫穷者不嫌弃、对悲苦者同情、对养育者感恩的真挚情感,折射出作者公平、怜悯、温柔(炽热)的美好心灵(空间);这种心灵是美的。
形式审美。教师可以提问:诗人悲悯而炽热的美好心灵,在诗中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如果学生能回答“排比与对比”应该是不错的。只是,教师要说明,这里的排比也即渲染,这种渲染的功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形式上使诗节加厚、增长;一是在情感上加浓、增重。对比,也即反衬(在诗中父母家陌生感与保姆家的温馨感反衬、对比),是使诗歌的情感鲜明、突出。

4.下面两首诗,主题有何异同,你能否再背出一首相似主题的诗?
1)《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jū]。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2)《诗经·小雅·蓼莪[lù é)]》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léi]之耻。鲜[xiǎn]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fǔ]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hào]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gǔ],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注:1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2 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两首诗都表现了报恩的主题,但前者可能表达的是朋友之间或一般人际之间的报恩(宣言);后者抒发欲报父母养育之恩而又无能为力的沉痛悲哀。
5.可以这样自问:
我们应当感恩谁?又如何能报恩?
这或许是值得讨论与深思的问题,因此,需要先小组讨论,再听取个人汇报。也鼓励在随笔或周记里,详细地写出自己的所思。不排除有人说感父母的、甚或共产党的恩等等。这些答案,若言之成理,也允许。只是,教师要提醒:恩的本质是爱(《说文》惠也。从心因声。《徐曰》因者,有所因也。因心为恩。又爱也,泽也。)于是,感恩,就是感受到仁爱、慈爱,并产生感谢、回报之意。(谢:《说文》辞去也。)因此,感恩是爱的回应、互动。
按基督教的说法,我们人都享受着造物主(神)的普遍恩典(如雨水、阳光、食物、衣服及居所,神不偏不倚地将按他所看为美好的东西赐予人),但是人们多是不觉(只知道父母给衣食、党政给了福利),故很难产生对造物主(神)的感恩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世俗的感恩,多是肤浅的、短视的、形而下的。这样的形而下的感恩,导致的后果之一可能是偶像崇拜、以人为神;但一旦偶像、假神的面纱褪去(或被揭去),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于是又痛心疾首(“文革”后的人民就是这样)。

世界上号称为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领袖,其实是手上粘满鲜血、脚下踩着尸骨的小(人)、黑(帮)、邪(恶),不仅希特勒、法西斯是这样的,中国大地上曾出现的多个“伟人"也是这样的。发动内战,杀死同胞数千万;为了制造重型武器,让人民砸锅献铁、到集体去吃大锅饭,导致饿殍露野、死骨几千万;为了让腐败的执政延命,可以在广场上用机枪扫射、坦克碾压手无寸铁的绝食反腐的广大学生——然而,我们的人民,曾经把这样的“伟大”人物的半身像,放在神位上,早朝晚拜(跳忠字舞)、感恩戴德。他们一旦死了,人民还以为死了亲娘,甚或担心天会塌下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这个词本身看来是好的。因为,她原本就是爱的互动。可是,世上的“感恩教育”或者世俗教育,基本上是借用这个美好的词语,去做偶像敬拜的勾当。因为,他们瞎眼或近视,看不见、想象不到最高的恩典的爱者;没有最高的恩典的爱者临在、光照,以为自己的幸福、福利都是父母或政党给与的。却不知,福的本义,即是神的临在(福也,祐也。祐,神助也。《易·大有》自天祐之)。
中国古文字以及《康熙字典》,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没有神的恩典 (《小爾雅》非分而得曰幸。《增韻》非所當得而得,與不可免而免曰幸), 何福之有,何幸之有?于是,感人的恩的同时或之前,首先必感神的恩。爱父母不能胜过爱神。因为,“幸福”从字源上说,不可能是父母给的,更不是政党给的,只能是神给的。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以上排比、渲染而成的诗节,其基本语义是什么?(她劳动繁杂却喜悦)你是否能根据下面的意思,用排比渲染成一节诗?
欢迎土地。
参考:
欢迎大地上一切的土地,——各从其类,
欢迎松树与橡树的土地,
欢迎柠檬与无花果的土地,
欢迎黄金的土地,
欢迎小麦与玉蜀黍的土地,欢迎葡萄藤的土地,
欢迎糖与米的土地,
欢迎棉花的土地,欢迎马铃薯和甘薯的土地,
欢迎山岳、平地、沙漠、树林、草原,
欢迎河边的肥沃的土地、高原、旷野,
欢迎无边的牧场,欢迎果树园和种植亚麻、大麻,以及养蜂的丰饶的土地;
也同样欢迎别的更硗qiāo瘠地面的土地,
如黄金的土地或者小麦和果木的土地那样丰富的土地,
矿山的土地,雄伟的和险峻的矿石的土地,
煤、铜、铅、锡、锌的土地,
铁的土地,——斧头所造成的土地。
(节选自惠特曼《大斧之歌》,李野光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