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有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小学五年级的老师断言我不会唱歌,从此我不敢唱歌。
你还是跳舞吧,你唱歌真的不好听。
说这句话的是我的一个老师,彼时,我才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我怎么能不记住呢?因为这一句话,我从此没敢唱过歌!即便到了大学我的英语口语很溜,语音很棒,可那关唱歌什么事?我还是不会唱歌,我根本不敢唱歌。
我确信我的唱歌天赋是被这个老师扼杀在童年的。
这是事实。不想引发了群里一波对老师的讨论,说是讨论,不如说是诛伐。
开场如下:

半是玩笑半是真,某君直接吐槽求学时某老师的影响:××老师毁了我们整个班。
他说的某老师我们都印象深刻,当年在那个山村里是教我们的唯一的科班出身的老师。我们都不否认他的书教的很好,但是他的师德确实不敢让人苟同,罚学生给他干家务,罚学生给他买烟酒,罚学生站讲台……这些被罚的学生都是寒门学子,家境好点的他一律笑脸相迎。
那时小,也不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当然没有去举报什么的,我们只敢不喜欢这个老师。
我也直言,那是我唯一讨厌过的老师。
讨伐完一,就会有二,再有三。
三十年前的对老师的负面记忆倾泻而出,大有不语不快之感。
而这个群里,包括我,还有多位同学如今也是教师队伍的一份子。
那么问题来了:
1. 一个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 三十年前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
看看数据告诉我们什么?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托马斯·凯恩(Thomas Kane)教授,领导着一项由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的三年研究发现,一名通过其学生的考试成绩所确定的不合格老师,能够把一名学生的教育进步推迟9.54个月。
另一项研究发现,不合格老师仅仅教学生一年,就会致使学生一生的收入减少5万美元。
2011年12月,哈佛大学的哈吉·切提(Raj Chetty)教授和约翰·N·弗里德曼(John N. Friedman)教授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约拿·E·罗科夫(Jonah E. Rockoff)教授共同领导一项研究,对美国过去20年中的250百万名儿童和年轻人的学业成绩与收入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三位教授发现,用一名优秀老师替换一名表现不良的老师,能够显著增加学生一生的经济收入——每间教室平均高达25万美元。
切提、弗里德曼和罗科夫以分析学区的数据为主,选取了250万个从三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对四至八年级学生有显著影响。
这一研究还表明,无论学生的水平有多高,也不管学生家长的收入有多少,只要有一位好老师的出现,学生在未来的收入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提高。一位小学生一年哪怕只遇到一位好老师,到成年时,他们的收入每年就能递增。
是不是很有趣的数据?一个好教师和学生未来的收入竟然可以直接挂钩。
W君说: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老师写的。此话有点偏激,但确实不无道理。
我先前说的我不敢唱歌,因为老师在我五年级时就给我贴上了不会唱歌的标签,而此后也再没有另一个老师来帮我撕掉这个标签,我就此成了一个不会唱歌的人。
我的老师在我的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终结了我唱歌之路的可能性。
回顾一下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不过是师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应该是能够帮助孩子张开梦想的翅膀,引领他们迈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我之所以依然感激我的老师,是因为他在扼杀我某个才能的同时,也发现了我另一个更有可能的特质。
这是我的幸运。
我自然不同意一个老师可以书写一个孩子的终身,教师也是普通人,肩膀太瘦弱,担不起这一挑沉重的希望。
都喜欢把老师比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比喻实在不中听,要照亮他人,为何一定要牺牲一方?双赢岂不更好?
一个有爱的老师,更应该先狠狠的爱自己。从外表到内里,一处也不放过。
我总记得高中的英语老师,你不能说她有多漂亮,但她在那人群里一站,你就知道她是独特的。她有很多“奇装异服”,据说很多漂亮的毛衣都是她自己设计编织的,不用考证这个据说是否可靠,因为她的毛衣我们就没看过有人和她撞衫。夏天,她一日换三套裙装,身上淡淡的香水味清新的赶走我们的瞌睡。更让人惊艳的是她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她和我们说学语言得天天听,天天模仿,她这样说也这样做。在那个小县城里,她精致的妆容,得体而时尚的衣着,深厚的专业功底无一不彰显她的遗世独立。在她的影响下,当年一个班十多个大学里选择了外语专业。
当年我以为她的魅力在于她的外表和专业,但两者皆出众的大有人在。后来我逐渐明白老师的魅力来自于她对自己的尊重和爱。她尊重自己的意愿,认真而精致的爱自己,不委屈自己的外表和内心,在她看来,先爱自己,才有更大的能力爱学生。
然初中的某老师也很爱自己啊,没烟没酒了让学生买去,那不叫爱,那叫糟践自己。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让自己浸泡在烟酒里?烟酒可以是生活的点缀,却不能是依赖。
我也一直不能欣赏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这两个词。这两个词饱含贬义,是对能力的的质疑。假如能力足够,何需呕心沥血?
看看呕心沥血的原意。
唐代诗人李贺聪明过人,热爱诗歌创作,对诗歌精益求精,他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
倘若呕心沥血的追求自己的专业精进,在确保体力不透支的前提下自当推崇。但很多老师因为课堂效率的低下,课堂不行课后补足,用大量的时间来补,这种呕心沥血无法欣赏。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见很多老师,好坏的标准是自己心里的一杆秤。
遇见,最好,不遇,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