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快6年了,正式工作前前后后干了四五份,每一份工作都有其让人痛苦到必须离职的程度,也有让我很多时候都能获得成就感的。
可以说出来工作这么多年,在社会上打拼这么久,说实话,很少有挫败感,在工作上,成就感多一些。
工作于我而言,虽然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它与我当年在高考备考那段日子信奉的那句口号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一定;但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是肯定的。
大概因为一直坚信这个道理,所以哪怕在工作我上并没有拿着多么丰厚的工资,但很多时候我也都能秉持着10分的负责、9分的热情对待工作,进而无论是同事、上司,还是我的客户领导,几乎都对我有着高度的认可。
可以说,踏入社会五年有余,很多时候我都能在工作中感受到得心应手、忙碌充实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然而工作之外的生活里一个部分里,我从未能得到过“成就感”、“满足感”。
这个占据我生活大部分的是——我的原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上,我从来感受到的都是挫败感,在对原生家庭的经营上,不错,我用动词的是“经营”二字。
为什么对于家庭要用“经营”,因为我觉得能更贴切地表达出我现如今对“原生家庭”的复杂情感。
过去,我觉得我对待原生家庭是可以用“付出”二字来形容的。
但是随着近两年“断亲”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我已经不想用“付出”二字来形容我对原生家庭的贡献。
因为我总觉得,如果用“付出”二字,必须是多多少少带着些许“主动”、“甘愿”、“心甘情愿”的意味,而我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是被迫去奉献、去牺牲、去被剥削的。
最近听到这么两句话——“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地方,才能真诚地活着”。
“断亲是为活下去,不是为叛逆”。
这似乎就能解释了,为何我在距家近2000公里外的北方待到第三个月时,感受到的是自在、是另一个全新的自己在那个城市生活,因为我那会在真诚地活着啊。
一直以来,我都渴望走得越来越远、无比希望离自己越来越近。
当然没有人是不想要家的,“家”代表的是“温暖”、是“港湾”,谁不想要呢?
可我有的是原生家庭、不是家。
怎么说呢?
在我的原生家庭,好像似乎只要你不卖惨,只要你在一线城市苦苦支撑,哪怕你活得销声匿迹、安安静静,但是只要你不出现、不与家里的人哭诉卖惨,他们都会一致认为你没良心,认为你在外面过得很好、非常滋润。
我的母亲,因为我大学发了一个朋友圈——第一个关于人生第一次出去旅游的朋友圈,那会儿纯粹地想着分享,因为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旅游,所以我想要与大家分享。
不曾想,母亲从那个朋友圈开始,就认定了——我能赚到钱去旅游,我只要赚到钱我就会去旅行,只要她向我要钱,我给少或者没给,我就是去外面游玩。
就算是同样被剥削的大姐也一样,她需要钱的时候,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向有收入的、不需要付房租的兄弟姐妹拿钱,而是向我一个还在苦苦还着他们曾让我借的债务、月底只敢吃泡面维系生活的人要钱。
前些日子是为张口要钱装修铺面的母亲向我开口,今日是一厢情愿地想通过我与她一起做的兼职工资,去供养妹妹、让其安心在家照顾孩子。
我从来都只想安安静静地当个透明人,我只是想逃离试图抽干我血液的父母,却不曾想过与亲姐妹形同陌路。可我发现,她们完美地继承了原生家庭里“不卖惨,不给家人报忧、添乱=不关心家庭、只顾自己过得滋润”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都会反思自己:
问自己是不是太过要强,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可以不要那么好面子,是不是可以有样学样以牙还牙、多多去向家里的每个人人设向他们卖惨——比如我过得有多不好,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觉得我在外面过得很滋润。
工作这么久以来,在原生家庭苦苦经营这么久,我越来越坚信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过得好的,希望你过得不好的人,甚至有可能是家人。
我想断亲,我想更好地活着。
【断亲】是我不愿意去卖惨、不愿意有样学样、不愿意与虚伪的原生家庭保持表面和睦相处的方式,它就像壁虎断尾一样,只会让我涅盘重生,会使我这个人更完整。
在我看来,与其反反复复地与原生家庭纠缠,反反复复地因为原生家庭的那些小插曲,而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哀莫大于心死”,还不如直接断尾求生,直接抛掉那一部分。
我总是害怕失去原生家庭,觉得背离原生家庭,就等于失去了亲人。
真正的亲人,并不是一定要以“血缘关系”定义的,也并不是有亲人就有避风塘,也不是没有亲人、自己就如同无根的浮萍。
这就跟谈恋爱一样,当你无法经营一段感情的时候,就让花成花,让树成为树。
原生家庭是我没有办法经营的感情,原生家庭是比爱情更让我无措、更让我觉得人生悲哀的存在。
人生短短不过三万天,人生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为何剩下的三分之二不能任性一点呢?
多轻松一天是一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