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部分:
尼采并非一个生性孤僻的人,年复一年的孤独漂泊也并非一件浪漫的乐事……他情不自禁地谈到“那种突然疯狂的时刻,寂寞的人想要拥抱随便哪个人”……可是这个害怕孤独、悲叹孤独的人,同时又向往孤独,需要孤独:“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或者更明白地说,一曲纯净之颂歌。”孤独乃是真正思想家的命运。
序言部分:
尼采是一位世纪末的漂泊者,又何尝不被视为狂人和疯子。他确实是一个狂妄的人,单是标题就足够咄咄逼人,“我为何如此智慧,我为何便是命运”……“在我之前没有人知道正确的路,向上的路;只有在我之后的时代,人们才有希望、有事业,有达到文化之路。在这路上我是一个快乐的先驱者”。也许他的自大是一种心理的过激反应,因为世人对他的以往和误解,所以他就要愈发的自我肯定。……他把自己视为新世纪的噪早生儿,孤独、遗忘、误解、责难,都从这种特殊的地位得到了解释。
尼采所预见到的“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就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这一位危机在19世纪已露端倪,在20世纪完全明朗化,特别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为西方思想界广泛地讨论着。危机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资本主义有力的刺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之相伴,在哲学上便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半分天下,占据绝对优势。……动摇了基督教的信仰基础,取之而起的便是对于科学、理性和物质文明的迷信。接着,这种迷信活动也动摇了,人们发现科学也有局限性,单纯的物质繁荣只能造成虚假的幸福。欧洲人失去了过去藉以生活的一切信仰,面对传统价值的荒凉废墟,无所适从。在19世纪,最早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危机并试图寻找一条出路的人,来自左边的是马克思,来自右边的是基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
1)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繁荣背后人的异化,并且确认,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数一的劳动分工和私有制。他从中引出了社会革命的结论。
2)基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试图寻找另一条路,他们诉诸人的内心生活领域,想依靠某种“精神革命”来解决普遍的危机。三人出生在不同的国家:丹麦、俄国、德国,活动于不同领域:宗教、文学和哲学,基本不想与闻,却独立得出了某些共同见解。
3)尼采的影响:
第一,尼采首先从基督教信仰业已破产的事实,得出了一切传统价值必将随之崩溃的结论。
第二,尼采由旧价值的崩溃进一步得出价值的相对性的结论,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为自己创造价值,提倡个人至上,自我实现。
第三,尼采是最早解释科学理性的局限性的人之一,也是第一个明确揭示人的心理中无意识领域并加以细致剖析的人。遍及现代西方文化各领域的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如现代派文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哲学等,尼采为第一人。
第四,尼采也是现代西方哲学人文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明确主张,哲学以探求人生意义为目的。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这是他所谈及的”人人都能领会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