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析系列」《中庸》(第四章)

「浅析系列」《中庸》(第四章)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2-09-09 13:03 被阅读0次

若在中庸境界中谈中庸,那么,初境是为物质的相反相成,也即善恶、对错、美丑等,善恶放两边,人道无善无恶(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虚无);中境是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人生来只为命理(寿命)而活下去,当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结婚、繁育、成熟、死亡以一种毫无波澜的形式终结,也正是人类来这世界走一遭的真实触感,换言之,在这八大生命历程节点上发生的一切包括磨难、经历在内的所有,其实是来破坏人类平衡的存在——破坏中庸的存在(毫无波澜也其实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庸态度)【而,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外力,由佛家来说就是前世今生的业障,如果没有这些业障,人类所能真正节省的时间应该至少有一半】;高境是为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有空闲的时间、余下的经历探究、认知包括人类自身、自然环境、天地真理以及宇宙变迁的实质与精华,从而使得自己所处的生命维度有限的提高;极境是为修德、修性、修灵,使得自己的道德、人性、灵魂能够契合于高于地球的标准,从而让自己在生命(躯体)因着淡退、衰老而腐朽之后,其灵魂能够去往第二世界重新开始新的历程。

而,对于“知者”、“愚者”、“贤者”、“不肖者”来说,都只是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所诞生出来的拥有不同属性的人群,若无业障附加,则大家都是一样的人——走完八大生命历程的人,波澜不惊。然,正因为有业障的附加,则让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也即,从外因来说业障使得人类智慧(时代所需的智慧为定数,超过智慧标准则成为知者);业障使得人类愚笨(时代所需的愚笨为定数,超过愚笨指数的,则成为愚者);贤者与不肖者同理可得。若要回归中庸,则需要谨慎对待与和解自身的业障,使得附加的智慧与愚笨被自己妥当的清除,此时是为清理中庸之德

不过,不管是这四者的哪一类,若从世间之法来论,为什么有过,为什么有不及,则是因为世间本就有一条看不见的准绳,也即真正的中庸之道,这条准绳不会根据时代、世道的变迁而上下、左右偏倚,而人类若要在不同的世风中选择自己能够生存的方式,就会跟着时代上下沉浮、左右摇摆,随波逐流的人更是如此,中庸的准绳不变,而人类因着时代而上下沉浮,什么时候能够够得上或者回归这条准绳可能永远都没有定数。若要达到中庸,则需要看透社会,理清世代,此时是为看透中庸之行。

若从人类环境来论,知者与愚者的出现即是初境中的相反相成,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同一环境中,以相同的属性相比,有知者就会有愚者(不及知者即为愚者);有高者就会有矮者(不及高者即为矮者)——而促成其中的中庸法则答案,即在《道德经》的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相反相成的两物为着同一目标的促成而前行,此时是为解决中庸之理。

在清理、看透、解决了中庸的德、行、理之后,人们有资格踏上中庸之道,有能力发现这根中庸的准绳,有权利贯彻中庸的大道,随后,真正的属于人类的一条八大基础生命历程也就崭新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可观、可看、可听。那时,人类才真正踏上征程,行走在地球的天地之间,往着人类、地球共同的目标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中庸》(第四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oa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