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宝在我看来算是个挺“难搞”的小屁孩。几乎什么棘手难戒的育儿难题皮宝都给了我很好的体验机会。奶睡,抱睡,吃夜奶,不能睡整觉,吃饭时候妈妈抱,出门逛街妈妈抱,晚上玩的时候也要抓着妈妈的衣角。作为皮宝的妈妈,我感觉到无比的“荣幸”。因为皮宝的“难搞”极好的锻炼了我的身体素质。此为笑谈。

其实育儿路上的艰辛每个妈妈都经历过。当宝宝熟睡后,仿佛自己拥有了全世界这句“名言”几乎都挂在每个辛苦带娃的妈妈嘴边。熟睡的宝宝可爱得让人不知如何形容,但宝宝一旦哭闹起来且完全听不进劝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会因此抓狂崩溃。

皮宝在我的家人看来,就是一个爱哭爱闹特别吵特别难带的孩子。出门上早教遇到老师哭,,去游泳馆下水哭,去小儿推拿人家一碰他手也哭,妈妈上个洗手间假手于人他也哭,困意来临要放到床上拍哄也哭,听到高分贝音响鞭炮声就更会害怕大哭了。人送外外号“502”粘胶。而这个粘胶的妈妈不仅身心俱疲,还要承受来自家人对育儿方式的指责。

每一次皮宝的大哭大闹,家人就会说,哎,一定是被什么吓到了,快带去医院看看。不然就是别理他,让他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再不就是,哭也得让他下水也得扔给生人抱,这是锻炼他的胆量诸如种种。。我相信这些简单粗暴对待宝宝哭闹的方式应该很多宝爸宝妈都有采取过。

这让我很自然想到大家这种错误的处理办法可能源自于美国50年代行为主义学家John Watson提出的一个理念,那就是“当宝宝哭的时候父母不要立刻去抱,一定要等到宝宝不哭了再抱,不然宝宝会条件反射认为可以通过哭来解决一切问题。”至今老一辈的育儿观念仍然如此。但要知道,后来有心理学家通过“陌生情境”的实验已经将这一理论推翻了。

发展心理学认为,0-2岁的宝宝,需要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料,能做到这一点,宝宝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形成消极品质。换言之,在宝宝真正长到3岁左右能大致听懂明白事情的道理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对待和处理宝宝的哭闹不再是采用所谓哭就不抱,哭累哭怕自然就乖的消极态度。而是要及时的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通过积极的回应来巩固和建立宝宝对外界事物的安全认知。

无论是因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而引发的哭闹,亦或者是由于分离焦虑而产生的哭闹,又或者是因为无法自主入睡而出现的哭闹不止,宝爸宝妈们都要给予宝宝积极的回应。一个简单的抱抱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在这么小的宝宝的世界里,父母对他生理上的满足,能够有利于增强他探索周围新鲜事物的勇气,并且能够帮助他学会在陌生环境中克服焦虑和恐慌,对未来社交能力与认知能力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那些面对宝宝各种哭闹束手无策精神崩溃的宝爸宝妈们,快快跳出错误的安抚模式,一起学习用正面的态度来建立宝宝早期的安全感,帮助宝宝形成积极友善的世界观人生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