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户晓,最近,公众号“今日值得花时间”发了篇文章说,荆轲刺秦王的表现很糟糕,根本配不上“英雄”这两个字。
第一,《史记》记载了很多刺客,比如曹沫、专诸、聂政等等,和这些刺客相比,荆轲是唯一一个没完成任务的人。比如,鲁国被齐国欺负,去找曹沫帮忙,就劫持了齐国国君齐桓公,帮鲁国讨回了战场上失去的利益;专诸和聂政也都干净利落的干掉了目标人物。与这些同行相比,荆轲刺秦王计划很周密,难度也没比其他人更大,但荆轲仅仅砍断了秦王的一只袖子,伤都没有伤到人家。要知道,荆轲使用的匕首是涂了剧毒的,他只要稍稍划伤秦王一下,行动就成功了,可他连这一点都没做到。
第二,荆轲在同时代名刺客里武功是最差的。按照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专诸刺杀目标人物吴国国君时,国君的护卫可是极其森严,基本算是龙潭虎穴了,这种情况下,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见到国君后,一击毙命,这比荆轲那“图穷匕首见”的计划更难吧,但专诸干净利落的完成了。聂政刺杀韩国大臣侠累就更夸张了,单枪匹马,一个人提着把剑就冲进了侠累家,一剑刺死了他,还顺带杀死了几十个士兵。反观大名鼎鼎的荆轲,在秦王的宫殿里,“图穷而匕首见”,荆轲抄起匕首就向秦王扎过去了。秦王本来有剑,但一直来不及拔出来,所以其实是赤手空拳和拿着匕首的荆轲打。即便这样,荆轲也仅仅是砍断了秦王的一只袖子,丝毫没伤到对手。有了前面几位同行的衬托,荆轲的武功真心不能算好。
第三,和同行比,荆轲的准备是最充足的。燕太子丹策划刺杀行动,几乎是倾全国之力进行的。先看武器,荆轲花了大价钱买来匕首,锋利无比,又淬了剧毒。再看人力,太子丹怕出意外,还给荆轲配了一个副手秦舞阳。荆轲入秦之后,太子丹又拿重金贿赂了秦王身边的一个宠臣,给荆轲做内应。在待遇上,荆轲被太子丹尊为上卿,想要什么有什么,比如说,太子丹送金片子给荆轲,让他拿金片子砸乌龟玩;荆轲说千里马的马肝好吃,太子丹就杀了自己的千里马,给他吃马肝;还有一次,荆轲夸一位弹琴的歌女手长得漂亮,太子丹就砍了这位歌女的双手送给荆轲。可以说,无论在哪个方面,太子丹都为荆轲做了最完善的准备,同时代的其他刺客可没这待遇,但即便这样,荆轲还是失败了。
第四,很多人都把荆轲当成是反抗暴政的象征,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按《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太子丹找荆轲刺秦其实主要是为了报私仇,国家的兴亡只是顺带的事儿。说白了,双方就是在“黑吃黑”,谁也别说谁是正义。而荆轲,他顶多是个谁出钱多为谁卖命的亡命之徒。
问题是,这样的荆轲,到底是怎么赢得这么大的名声的?有两点原因。
第一就是民族文化,我们总是同情弱者,赞美失败的英雄。荆轲虽说不是英雄,但他还是具有某些英雄气质的。比如,他有胆气,表面上看他还有担当,重承诺,不逃避。虽然刺秦失败,但临死前的表现还是极有风度、极有尊严。另外,他身后的燕国,与秦国相比,也绝对是一个弱者。荆轲实际上集中了弱者与失败者的双重特质,也就顺理成章地引起了我们的双重同情。同情弱者与同情失败者,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与非理性,人们总是倾向认为,弱者与失败者是值得同情的,他们往往是好的,甚至是代表正义的。历史上被我们同情的失败英雄不在少数,比荆轲更典型的,还有项羽。
第二个原因是荆轲的时代,比其他几位刺客离我们更近。《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最早刺客是曹沫,他比荆轲早了五百年左右。离荆轲“最近”的聂政,也比他早了“二百二十余年”。从曹沫到聂政,这几个人对于汉以后,特别是汉朝的人们来讲,是太遥远了,人们在心理上“亲近”不起来,人们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人和事更感兴趣嘛,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作用。所以,只有荆轲的故事在秦汉时期广泛流传,然后一直传到后世,而史记里的另外几个刺客却默默无闻。
第三个原因是,荆轲行刺的对象秦始皇太有名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比其他皇帝更耀眼,凡是与他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受世人瞩目。其他那几个刺客刺杀的对象,与秦始皇一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所以,荆轲刺秦,不是荆轲这个人吸引人,也不是刺杀事件本身吸引人,而是秦始皇这个人吸引人,是秦始皇照亮了荆轲这个倒霉的刺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