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1级传播学
《把自己作为方法》|重构自我 (1/8)

《把自己作为方法》|重构自我 (1/8)

作者: 21唐诗 | 来源:发表于2023-02-27 22:16 被阅读0次

一、前言

  首次了解到项飚是因为在写人际交往相关论文的时候看到他提出来的“最初500米”的设想,此设想是关于“从虚拟世界到真实社交,我们如何重建附近?”,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在了解他以后我又去看了他的相关访谈,在《十三邀》节目上,他瘦弱的身体下竟然有如此宽广的胸怀。我非常喜欢项飙老师的阐述观点,简洁却不失趣味、不失深意。作为一位人类学者,他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很多时候,他都能通过细微的观察,发现很多人类问题。

  回归到此书,刚开始我认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部难度更大的著作。并非是因为很多人类学的专业术语,而是因为自己的思想确实没有那样思考过。作者讲话有很大的跨越,以至于我的思维都跟不上他的节奏。但后来慢慢发现只要能静下心来,或者仔细地想一想,你就会喜欢上它。此书的两个作者,都是北大毕业的著名学者,项飙是人类学的博士,吴琦是一位很有悟性记者,他们俩共同创造了这本书。在此借用相关简介让大家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这本书是一份对话实录,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二、正文

  此书正文主要分为“北京访谈”“牛津访谈”“温州访谈”三部分,在每个大主题下有若干在此时间段的小主题,我已将相关论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提炼出来。他们像是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观察和解剖这个世界。

  本书以口语化的语言来讲述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多时候我们都搞不懂我们周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为什么大家这么忙?这么卷?拼命要挤进一线城市去落户?以及为什么这个社会会出现逼婚、出现单身歧视以及排斥年轻人的多元文化?面对这些,项飚老师提出“中心—边缘”视角,即如今人和资源都倾向从边缘流向中心,这就造成我们大家都默认边缘没有意义。读那些不知名的学校,生活在小地方变得没有意义,大家都拼命往中心去挤,所以这就造成了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焦虑。地方就这么大,不可能每个人都到中心去。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身处边缘的人要进入中心的欲望就特别强,这会让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觉得生活是值得奋斗的,这一点确实没错,但也造成了各种扭曲,因为一旦进入中心以后,人可能会变得物质、腐败。在此过程中,我认为他们没有把自己理解清楚,认为自己的人生存在就是为了进入中心。

  并且书中认为我们需要把自己作为方法,建立深刻的内在的思考工具,把本地的社会摸得很透,看清方方面面的细节,内在的矛盾是什么?清楚自己的位置同时也保持距离感,再仔细为每件事情分配权重。综上所述,乡绅的态度更加符合现实,可以真正有效的帮助我们把自己身处的地方建成一个局部的中心。把边缘的地方重新变得有意义。改变这片土地上那股顽固的边缘-中心的流动。乡绅指任何地方比较愿意观察、记录自己的人。乡绅区别于那种他有很强论断性的知识分子,项飚指出:“公共知识分子提出理论、知识、道德、行为上的典范,提出一个普世性的原则,是一个批判者。乡绅很温和,不做普世性评判或是倡导,没有宏大的居高临下的说法。”知识分子总是以一种应然的态度去呐喊这个社会应该怎样怎样,只会呐喊“不要内卷”“活出自我”等口号,总是做出一些普适性的东西或者做一个批判者而无法做到清楚的看清周围环境。与此相比,乡绅的态度是一种社会学家应该有的态度,他们能够更深入的去看清周围的环境,不会急功近利、搞不切实际的呐喊口号,不会极端的冒进、不会带有很强论断性的做法。乡绅类似于田野调查员,但又不等同于他,乡绅会参与其中,他能把自己所在周围环境如自己所在的村里的情况摸的很清楚,他们成为一种内在的叙述者,项飚认为这就是一种主体间性,不会因为自己受了点儿教育、去过大城市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是懂得把自己和边缘生活的周围人等同起来。只有真正主体才有可能准确的把多数人活在这个系统里头味道讲出来而不是靠外在的逻辑推演出来的。所以乡绅对自己所在的那个边缘地区以及对自己的小宇宙有一种自洽。他们不太需要外在系统的认同,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把自己的小世界的事情说清楚,这就意味着他对日常细节非常在意。如果你想自己的边缘多元的生活能够受到尊重,你希望让其他同胞不要这么卷、活的这么累,你希望边缘变得有意义,那你就需要像乡绅一样,要和一群你过去可能理念不和的人相互合作、你需要和一些你不喜欢的人混在一起去理解,去代表这些人把他们的利益也理解的很清楚,他们究竟内在矛盾是什么?谁在劝他们进城?什么人际关系造成他们这么卷?是谁在告诉他们的利益的取得只能是去大城市,只有铁饭碗才能够保证?又是谁在渲染?他们是怎么样面对内在矛盾的并最终沦陷?所以项飚老师我们需要自己亲身去深入观察,才能总结出来。因为没有一个既定逻辑能够解释清楚你的周围,所以需要回到人本身身上去,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构造的、物质资源是如何分配的、社会关系又是如何协调的。回到你周围的日常生活之中,回到你自身。那些很着急的知识分子只是着急在外围做判断,搬出一套理论答案,试图让大家醒过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应该先让自己融进来,搞一些具有乡绅态度的田野调查,仔细的感知并且理解周围人是怎样的存在状态,明白各种人他们的经历是什么?要去想他们的内心活动,内在矛盾并且对相关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深刻的见解。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把自己作为方法,建立深刻的内在的思考工具,把身边的社会摸得很透,看清方方面面的细节,内在的矛盾是什么?清楚自己的位置同时也保持距离感,再仔细的思考每件事。读完此书以后,这两个观点使我印象深刻,乡绅的态度更加符合现实,可以真正有效的帮助我们把边缘的地方重新变得有意义,改变这片土地上那股顽固的边缘-中心的流动。

三、缺点

1.项飚对于有些问题没能秉着对谈的精神去思考,读完之后我对个别问题还是没有清晰地答案。这本书解答了一些问题,遗留了一些问题,并制造了更多问题;

2.可能是访谈类书籍的共性:存在大量重复和矛盾性。

四、 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望朋友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去思考的习惯。

相关文章

  • 《把自己作为方法》:保持对话,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是绿皮火车,欢迎点击上方“关注”,为你分享我的阅读书单和感悟。 “方法” 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麽多惯例...

  • 把自己作为方法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

  • 《把自己作为方法》

    要说,这本书,把我对当下的很多现象的怀疑和疑问找到了解释。 还有最后一部分,今晚能读完。

  • 《把自己作为方法》

    读完人类学家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实属偶然,一切还是源自刷抖音时新京报的推送,项飙说“我现在跟年轻人谈话,让他讲...

  • 《把自己作为方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是一本谈话录,访谈的主要对象是著名人类学家项飙。 人类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我对于人类学家了解得...

  • 把自己作为方法?

    上周无厘头地偷了个懒,使用免打卡给自己续了命,当时还想着从明天就开始着手准备下周的文章。但每每有些写作的念头,总不...

  • 《把自己作为方法》

    本周阅读第二本,牛津人类学教授项飙接受吴琦采访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他是一个学者,同时是一个温州人,北大本硕,牛津...

  • 把自己作为方法

    自己是方法,去达成目的?当时有一个疑问,觉得有点功利,也有些透彻,毕竟要的是什么是更大的一个人生议题。而书中的表述...

  • 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飙在对吴琦提出的很多问题上都没有正面回答,有的被他转移了话题,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不知道项飙到底要表达什么,吴琦提的...

  • 把自己作为方法

    496/1000 生活中有许多方法,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保持健康的方法,也有投资理财的方法,这些方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自己作为方法》|重构自我 (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ek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