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步行时,听了读书会第二季刘老师分享的《教师的五重境界》,感觉甚好。今天上午又听了一遍并记下了笔记。
刘老师的分享包括四部分: 作者简介,内容概要,推荐理由和文章摘录。
一. 作者简介和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万玮,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就职于上海某学校,几年时间就从数学老师和班主任成长学校校长,2015年他出版了本书。“作者由一线教师成长为一名管理者,是基础教育的亲身实践者。”刘老师给出的推荐理由如是。
二. 内容概要
作者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分为五重境界,分别是: 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多么妙的总结!育人即育己,教育,最终成就的还是教师自己。
此外, 教知识让我想起了李俊和老师对一堂好课的评价: 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尽管李老师说的是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设计,万老师说的是宏观层面的教师职业发展,二者多少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 文章摘录
刘老师在分享中摘录了五点。重视教育的长期价值;教育的小环境需要教师来营造;不做赶尸人;德育是平的;理性、理念与理想。
我最有感触的是第三点“不做赶尸人”。如果学生不思考,不自主学习,一味被教师推着走,教师做的就等同于赶尸人的事儿。目前我们处在高考备考冲刺阶段,由于内驱力、习惯和基础等原因,有的学生真的就是被推着走。教师也很无奈,但能怎么办呢?
此外,我对“理性,理念与理想”这一点也有很认同。新教师最需要理性,理性地思考和实践。经验型教师最需要的是理念,这里的理念包括教育理念和人生理念,知道怎么教师重要的,知道教什么更重要,而知道为什么教就意味着接近了教育本质。有了理念,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对于专家型教师,要反观自己是否还有理想。
反观我自己,我目前处于正在努力主动输入相关教学理论的阶段。当然,我并没有要成为教学专家的野心和能力,我只是想保持学习,让自己成为知识活水源。虽然醒悟迟起步晚,但只要在开始,就会有成长,比如今年开始,不论是线上的各种课程还是现下的观摩听课也好,很多反复读过理论就自然从脑海里冒了出来。我知道,我已经逐渐建立起了和某些曾经觉得晦涩和高不可攀的理论的链接。这种感觉很棒,但还要坚持下去。还要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指导我的教学与生活。
坦白说,本年度每个星期,我都会听一两本书的分享,但这本书,第一次让我忍不住打开了当当网立即下单购买。我想亲自翻阅还会让我受益更多,更好地解决我当前的一些困惑。
谢谢刘老师的分享,谢谢万老师的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