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纪元》绝对是我看过的最差的刘慈欣,请大家都不要看了。
在一个很有趣也还算有想象力的故事设定下,整个故事的构思和描写实在非常差劲,一直被诟病的人物塑造在本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看了这篇会觉得《三体》里的人物塑造不要太好。
为什么会这么糟糕呢?我觉得这本书的框架从根本上超出了作者的驾驭能力——超新星爆发导致人类世界中所有的大人都会在短时间内死去,整个世界只剩下12岁以下的孩子——这个设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现有框架,打破了所有的既定规则和秩序,甚至不止人类社会,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随之变化,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本超新星纪元的《史记》,而是包含了每一个人类团体,每一个不同命运下的个体,每一种生物的非生物的,综合式反应图景——这一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也没有做到,我实在不知道有没有一部作品做到过。更糟糕的是作者完全在想象一个他不了解也很难去调查的群体的反应——虽然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但那一段的记忆总是被遗忘的最快。
文本本身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其中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的影子应该大家都可以注意到吧。刘慈欣好像在很多采访中都谈到过前辈科幻作家对自己的影响,克拉克让他产生了写科幻的想法,阿西莫夫60年后还在左右现代人的想象力。豆瓣有网友评价本书的想象力比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走的更远;对于玫瑰星云的描写感觉与他很多次提到的《2001太空漫游》中瑰丽的星空有很大关系;孩童世界的各国角力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银河帝国;而很多争议性的角色,比如智能机器人FG,出现也当然是必然的,无处不在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嘛。虽然《超新星纪元》不算优秀的作品,但人家向前辈致敬的方式也已经足够牛逼了。
如果你的读书量或者观影量足够多,总是能从后辈的作品中发现有趣的致敬梗,这也是很多人(包括我)拼命恶补经典作品的乐趣所在吧,当我们看到诺兰谈起库布里克,李安谈起伯格曼,总有一种诡异的欣喜,当然了成为被后辈们纷纷致敬的大师还是更牛逼一点,连韩寒都说自己拍电影是要像偶像库布里克学习。
最近澳网也给我这样的刺激,费德勒现在打球基本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跟自己粉丝打,看人锦织圭从面对偶像浑身起鸡皮疙瘩啥也干不了,到跟偶像打五盘差点把他干翻;看人戈芬从羞涩的合影中的小孩,到现在的练球伙伴,人家追星的境界,跟自己一比真是羞愧。
这么有感慨的另一个原因是最近在构思一部跟《超新星纪元》具有同等难度甚至更难的科幻作品,没错我的意思是我也想写个科幻小说,但真的是构思了很久写了很多的片段还是觉得不行,组不成一个故事,我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写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超新星纪元》就行了。不对,立大志成中志,立中志只能成小志了,写一本《基地》系列那样的吧,也许要写个20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