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卓老师的听评课是数学课《规律小火车》,课堂上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很有感触:
在两队小朋友的参与加长小火车(按红-蓝-蓝的顺序摆彩色杯子)的游戏环节,卓老师拿出两个大大的自制骰子,说:“接下来,我们两队小朋友从队长开始,每人扔一次······”卓老师还没有说完,琛琛就接了一句:“扔到几就在小火车后面接几个杯子”,看到骰子小朋友是有点兴奋的,琛琛的声音也并不太大,我以为卓老师没有听到,或者,对小朋友的接话行为会不太高兴。
结果卓老师伸出食指,做了“嘘”安静的姿势,然后给大家说:“诶,刚才我听到有一个小朋友给我们的游戏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我们请他来给我们说一下规则好不好?”然后请琛琛来到身边,蹲下来温柔的对琛琛说:“你再给我们说一遍这个筛子怎么玩好不好?”
琛琛小声刚才的话复述了一遍,卓老师说:“嗯,我觉得琛琛这个想法一定会很好玩,你们想不想这样试试?”
小朋友们回答:“想!”
卓老师说:“好!我们就按琛琛说的办,从两个队长小朋友开始,每人骰一次,上面是几就按规则摆几个杯子,然后换下一个小朋友,看哪个队伍先把小火车摆好,这个游戏规则大家明白了吗?”
“明白”!琛琛的声音最响亮,有着压不住的兴奋。
一声“开始!”两个小队迅速进入状态,琛琛所在小分队明显主动性更强,尤其琛琛,不到5岁的孩子像一个小调度:“糖糖回来了,该妮妮了”“不用等他们队2号”、“快,该妹妹了!”后面的小朋友在他的影响下,起立--拿骰子--骰--摆杯子--回位置--下一位,速度越来越快,并且配合默契,很快完成。两队一样的人数快了近1/3,并且“红-蓝-蓝”的规律顺序完全正确。
我惊叹于孩子们的这种自发的、有条不紊的组织性,也佩服卓老师的机变,放手源于信任,也源于自信,教育的本义就是“引出”,孩子就应该是重要的参与者,《儿童自然法则》中说:“一个好的幼儿园是做有意义的教学,有意义的教学判断标准就是孩子们会不会快乐的回应”,这样的教学观摩,收获良多,身边有这样的老师可以学习,感觉也很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