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是在现在的所谓文明社会,每当孩子出远门上学,特别是出远门务工时,家长们的心里、口中总是会自然不自然地冒出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要不你就别去了,咱选个离家近的地方好不好?
这句话,给那些志在远方的年轻人当头浇了一瓢凉水,宏大的志愿顿时凉凉。
家长说,这可是孔子说的!
孔子听到了,说:这是我说的,但我不是这么说的!这个锅我不背!
孔子怎么说的啊?!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4·19 )
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方,一定的、明确的地方。

孔子说啊,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尽量不要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免得担心。
但是,经过千年的演化,特别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话语权(识字权)腐儒、酸儒和在上位者,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篡改了孔子的原话、原意,致使这句被篡改的话对中国起了千年的坏作用。
孔子的本意,人生和国家治理,孝为先,即孝悌为仁之本。父母在的时候,尽量“入则孝,出则悌”,但是,孔子并没有限制你不得离开父母。孔子年轻的时候不是也去周问礼吗(虽然那时孔子的父母已经去世了)?孔子的弟子里不也有很多鲁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的人吗?而且,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好多弟子陪着孔子,也是十几年离开父母而不能陪侍在父母身边,比如颜回、子贡等等。
因此,孔子整句话的最后一个意思非常重要:可以出门游学、务工、做生意、做官,但一定得告诉父母你要去哪里,免得父母担心。这种做法,就是孝的表现。

两千多年来,无数的有抱负的年轻人被这句话坑得很惨。在这种教育思想下,虽然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却不得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封建礼教”实在该封杀!
好在还有很多年轻人敢于冲破这种“封建礼教”,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实现更加远大的抱负,建立更加宏伟的事业。
而这,原本就是孔子的原意。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点击下方“赞赏支持”和“关注”,关注并阅读连载《论语新视界》。
感谢一路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