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是这一册当中唯一一篇没有全部标注拼音的课文。要怎样才能让孩子读通读懂呢?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自读课文,寻求帮助。首先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下来。可以向同桌和前后桌的朋友请教。
第二,结合图片,进行猜读。文章有几个词语如“蜗牛”“草莓”“蘑菇”等词语都可以借助图片进行大胆的猜测。从课堂生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通过图文结合,再结合生字的偏旁,进行猜想。
第三,声情并茂,分角色朗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之上,抓住文章,当中的三次对话。我让孩子们扮演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角色。读出自己的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到的是一份惊喜,所以读出了惊喜的语气,有的孩子理解到的是很疲惫,所以读出疲惫的语气。在这一环节当中,我并没有对孩子的朗读加以指导。让他们先读出自己的情感,不至于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第四,老师范读,求同存异。在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我进行了范读。并且告诉他们不同的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读出来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明白语文学习可以是多元化的。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之上,读出了相应的情感。我个人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保护了孩子独特的想法。让他们从小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个别孩子听课不是很认真。课堂上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加以纠正。如何帮助个别孩子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是我要去思考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肯用心,我和孩子们一定都会越来越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