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生活了一年,我却从未真正走过香港机场。那天踏进航站楼时,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登机完成后,我依旧选了那个最习惯的位置——过道旁。飞行、降落,一切如常。只是当舱门打开,零下三四度的冷气迎面而来,突然意识到:我又回到了北方的冬天。
搭上机场巴士2号线,一下车便到了 CNCC——中国计算机大会的举办地。这次的活动规模宏大、阵仗十足。会场外是华旗饭店的小老虎,灯光鲜明,人声鼎沸。听说明天我要在其中一个分会场做脱口秀表演。
入住酒店时又遇到一个小惊喜——他们给我安排了套房。推门进去,房间宽敞明亮,让人意外又感激。第二天早晨自助餐丰富而热闹,我环顾四周,这里聚集着几乎整个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核心人物——学者、企业高管、工程师。
他们的主题演讲覆盖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软件与未来技术等领域,几乎囊括了整个行业的最新思考。在这些专业的氛围里,我心想:表达与科技,也许有新的交集。
就在今天,我意外遇到了老同学陈小军。我们简单聊起中国人工智能的现状。他笑着说:“其实只要来参加这个会,你就能听到所有最前沿的技术。”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中国都在奋力追赶。DeepSeek 等系统的出现,让人看到了希望。虽与美国仍有差距,但至少我们是仅次于他们的第二梯队。其他国家已难以追上——在这场竞赛中,或许只有中美两国真正奔跑,其他人都成了加油的观众。我们相视一笑,彼此都明白:吾辈当努力。
下午,就是我的脱口秀环节。主办方提前打出了我的名字,站在巨大的舞台前,我才意识到:观众席里坐着百度、京东、小红书的高管们。紧张中又带着一丝兴奋。主持人介绍道:“接下来,请欢迎邹澍老师!”我走上舞台,灯光刺眼,却分外温暖。
那一场脱口秀不同寻常——主持、表演与思想交织在一起。台上有创业者、有学会的高层,也有大学教授。我们共同完成了一场“科技与表达”的实验。
张宇识老师也在场,他说:“科学家通常不笑。”但那天,整场都在笑。那笑不是剧场式的哄堂大笑,而是那种带着思考、带着共鸣的笑声。工程师们、企业家们、科研者们,在笑声中彼此靠近。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更深层的连接。
回头想想,我更加确信——脱口秀与产业的结合,是必然会到来的时代。
什么时候会来?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全民觉醒?也许还早。但我知道,它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即使这个时代还未正式到来,只要有人先迈出一步,就能率先握住它的脉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