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这一篇,大都是孔子的三段论啊,相当滴工整。
20岁以前,青春期,欲望的大脑已经发育完全了,但控制欲望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对名利权情的追求,可能会因为欲望而血气方刚滴犯下错误。这个阶段,要学会与欲望抗衡。
20岁-50岁,壮年时期,好与人攀比,不争馒头争口气,不如放下竞争思维,专注在如何把事情桌号。
50岁以上,慢慢步入垂垂老矣,贪财帕斯没瞌睡,要注意别太贪心,放宽心态,坦然生活。
每个时期的心魔,是不一样滴啊。
2.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大人之言。”
畏,不是畏惧,而是敬畏。
要敬畏天命,秉承“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的,往往放大了自己的能耐,而无视自然规律或者社会规律,很可能导致人生很累(死磕),忙忙碌碌一事无成。当然,电影情结里转折的那一下,来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还是很应景的,可以理解。放在生活里,过犹不及,敬畏天命和个人努力,都是不可偏废的。
要尊重上位之人,ta必有过人之处,如果你看不上,可能只是你还没有看见、或者是你自己的原因还没有感知到而已。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虽不必全盘接受,但需要给予尊重。
对圣人之言要思考、学习、尊重。不要坐井观天,认为这不对、那不对,站着说话都是不嫌腰疼的。
孔子认为小人的表现,就是心中没有敬畏,没有底线。
这说白了,又是价值观的问题了。敬畏是一种价值观,不敬畏又是一种价值观。还是要志同道合啊。
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把人分成了四类:
第一类,生下来就懂很多的,比如尧舜商汤、释迦牟尼、老子,是圣人;
第二类,热爱学习,通过学习懂很多的,比如孔子自己、达芬奇,是君子;
第三类,遇到困难和挫折,懂得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找出路的,是士;
第四类,人最多,就是生活已经很不爽了,很多烦恼,很多困难,生无可恋、生不如死……尽管如此,还是不想学习,这就是孔子认为最下等的一类人。
孔子认为,第一类人和第四类人都很难被改变,第一类人已经达到极高境界了,早已领悟,坚定不移;而第四类人,思维固化、再苦口婆心和劝导都不听(达克效应——就是越无知的人,越不会知道自己无知,最终陷入无知的旋涡。)
容易被改变的是中间的两类人,向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我觉得我属于第三类,以前也不爱读书,现在越读越有滋味了,在书中寻找各种答案,因为天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答案大多已经藏在不同的书里了,只是需要我们去把它们寻宝一样找出来。
昨天听了李笑来的《好的家庭教育》的直播,特别特别认同,他提到了很多家庭教育的很多底层逻辑的误区。说到结论,我也特别特别认同,长期阅读,是好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石。
李笑来应该也是第三类人,以前学习也不好,考的正规教育学校不入流;但是他后来,凭自学成为了自由人,他大量的阅读、深度的思考、勤奋的输出,越来越精进,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成就;而且因着他的陪伴,他的老婆也从学渣逆袭成为了学霸,就是干什么像什么的那种,进入顶流的那种。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读书,学习,人生的一剂良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