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喂,妈,我被开除了!我现在抱着我的书往回走了。”
这是前天晚上9点左右接到儿子电话听到的第一句话。
“啊?出啥事了?”儿子一向做事还是比较稳重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会这么严重。
“班主任让我明天打扫卫生,明明值日表上我是右边第一个,老师不从左边第一个开始,凭什么是我?”
“哦,然后呢?”
“然后我问老师为什么不是从左边第一个开始?老师说他习惯从右边开始。”
“我觉得他是专门的,所以就和老师吵了起来。后来校长进来和班主任把我带出去,差点打了我。我跟他们反抗,校长就让我滚,说我被开除了。我就回教室拿上我的东西走了。”
事情搞明白了,不是什么大问题,心里踏实了。
“儿子,你的意思是老师开除了你,你也收拾东西回来了,是吗?”
“是了。”
“那你接下来怎么打算?是辍学去工作?还是在家自学?”我知道儿子肯定没想到这些。
“……”儿子没吭气,但明明听到了他在电话那边喘着粗气。
“要不你现在掉头回去?”
“回去就得和他们道歉,我才不了。”儿子很坚定的说。
这时,他们的校长开始给我打电话了。
“你们校长打过来电话了,怎么办?”
“你接吧。”儿子说。
“那我咋说?”
“咋说都行!”
这是到目前为止的对话。我知道送孩子回去上课不是问题,可通过这个事情让儿子明白些什么很重要!
二
儿子说他马上到楼下了,回家再说吧,于是挂了电话。
我看了看校长的4个未接来电,心想应该听听他们怎么说,于是我给校长拨通了电话。
以下是我和校长的对话:
“郭老师,我刚刚在和我儿子通电话,大概清楚是怎么回事了。”
“就是因为打扫卫生顺序的问题,其它没什么。”
“我想知道我儿子和这个老师有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
“没有,他们一直都说说笑笑的。”
“我儿子的脾气我清楚,他是有不开心会表达出来的人,不像有的孩子默默的不高兴也不说。”
“是的,你儿子绝对敢说!”
“那孩子最近状态怎么样?”
“不是太好。”
“好的,他马上到家了,我和他聊聊,需要的话会给你再打过来。”
“好!孩子情绪要不稳定就让他休息一两天。”
“好的。”
三
儿子抱着一摞书回来了。他把书往沙发上一放,气愤的把背包和外套狠狠地甩到沙发拐角,一屁股坐下来,低下头不吭气。
“看来是真的生气了。”我一边说着,一边坐到了儿子旁边。
“你现在什么感受啊?”
儿子低着头默不作声。
“是不是感觉老师不尊重你了?”我感受到儿子很憋屈。
儿子重重的点了点头。
(此刻,我在回看我自己,儿子出生快18年了,我很少感受儿子的喜怒哀乐,常常是要么忽略要么感受不到,有时还会用暴力压制他的情绪。)
感受到儿子的委屈,我摸了摸他的头。儿子突然大声吼了一嗓子,着实吓了我一跳。
我一边安抚儿子,一边说陪他一起下楼,去小区外围人少的地方好好的吼几嗓子,毕竟这是在楼上,而且还是晚上。
听了我这样说,儿子说“不用了”。
我温和的说:“那你再和妈妈说说事情的经过,好吗?”
儿子又很详细的和我说了一遍过程。听出了儿子因为老师安排的口气有点生硬,又没有按常理走,所以立刻就弹出来保护自己的模式。
如果以前不学习,就算沟通到此刻,我也不会想到儿子反应的模式和父母有关。而现在,我分明看到儿子的那个冲动很像他爸爸。
我问儿子,“你和老师有过什么矛盾吗?”
儿子想了想说,“没有,我们还经常开玩笑。”
“如果是这样,那你来想想,当时惹怒你的到底是什么?”
“我就是不服气他为什么从我开始值日,应该是从左边第一个开始啊!”
“是这样啊!那老师连这点权利都没有还叫老师吗?从任何一个人开始都看老师怎么想,从左边第一个开始那是你的认为,不代表别人都和你想的一样。”
我接着说,“再说,你和老师关系好,既然有你的想法,有没有想想用别的办法沟通,而不是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和老师对抗?老师要管理学生,也没那么容易啊!”
儿子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说,“那他们还把我拉出教室,差点打了我。”
“结果呢?打了没有?”
“没有!他们不敢!”儿子很肯定的说。
“可能吧!但他们要认为你十分过分,该打一定会打,而且人家打你还不是你吃亏?”
“郭老师一个人就能打动我。”儿子说。
“是啊,所以人家是控制住了没打你,而是气急了让你走。”
我停顿了一会,看着儿子的反应,他好像在跟着我的思路思考。
四
“妈妈今天下午和一个阿姨道歉了!”
看到儿子在沉思,觉得应该给他一些启发了。
“是了?因为什么?”儿子问我。
“因为去年我们合作了一段时间,当时妈妈没有好好听她的想法和需求,而妈妈有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做,她帮了我忙,我也没有表达我的感恩,所以她很受伤。一直到昨天我去找她聊,她才说出她的感受。我认为我当时做的确实不妥,所以我真诚的和她道了歉。”
儿子没吭气。
“你也说过妈妈现在总是笑嘻嘻的,不是遇到的都是开心的事,而是妈妈明白了一个道理:冲动对解决问题一点好处都没有,不是有句话说冲动是魔鬼吗?人在冲动的时候会做出很多不理智的事情。你想想今天的事才多大呀?你的沟通能力那么强,如果让你现在再来处理,你还会那样做吗?”
说完,我停了下来。
过了大概2分钟吧,儿子和我说:“妈,用用你的电话。”
“干嘛?”我问。
“给我们班主任打个电话。”
我还是有点担心,就说,“想明白了再打,要是没想好就再等等,别急。”
“想好了。”儿子说。
“好!去吧,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这件事!”
“那我去楼下打。”
“行!要是还有情绪就去吼两嗓子,想吼啥都行!”
儿子带着我的电话出去了,临出门,我和儿子说,“真实表达就好,谁都希望被尊重!”
五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儿子回来了,告我说他给班主任打电话了。
大概内容是:“老师,不好意思,我刚刚发神经了,今天心情不太好,当你说要从我开始值日时,我脑子里立刻冒出三个字“凭什么”,然后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事情。”
我立刻说,“你做的很好!那老师怎么说的?”
“老师说我要心情不好就在家休息一两天。”
我说,刚刚你给妈妈打完电话后,我给你们郭校长回了个电话。
“他怎么说的,你一个字都别落告诉我。”
于是我把和郭老师通话的过程说了一遍。
我知道,儿子在紧张老师真的不让他去该怎么办?听到郭老师也让他休息几天,他心情稍微放松的同时又说:“那多误事了。”
“这样啊!那你的想法是什么?”我接着问他。
“就剩60多天就高考了,一天就是一天了,我明天就得去了,我这几天正听的起劲儿了。”
听到这里,我真的好欣慰,儿子是第一次和我表达他对高考的重视。
“好,那你需要妈妈怎么帮你?”
“明天送我去吧!”
“好!”
六
第二天,我开车去送儿子,和儿子商量怎么帮他,儿子说我只要陪他见见校长,不需要说什么,我说没问题。
我问儿子:“你怎么看责任者和受害者?”
儿子似乎没听明白我说什么,我又重复了一次。儿子回答说“没想过”。
我说:“简单的说,如果成为影响别人的人,就是责任者,被别人影响的人可能就是受害者。这个世界,要么你被别人影响,要么你影响别人,你愿意做哪个?”
我继续说:“你以前经常说'谁不是这样啊',是不是就是被人影响了?他们要怎么过每一天是他们的决定,那你呢?”
儿子默默的没说话。
我又说,“还有一句话,妈妈必须要和你说,就是关于做事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忙做,外面的事情抢着做',这是一个责任者的信条。”
我刚说完,儿子立刻让我重复一次,我又和他说了一遍。
“这就是为什么妈妈总想让你做家务的原因。”
我感受到儿子在努力的转换思维吸收我和他讲的东西。
(说实话,回看我的成长,父母对我绝对是爱的,但却缺少了很多观念和信条的植入,很多时候是默默的做而很少说。这种模式被我吸收的很到位,呵呵!我发现我也很少给到儿子观念和信条,甚至有时候想说时会感觉作作和笨拙。所以,很久以来我都在突破“说出来”!)
七
我把儿子送到学校,没有见到郭校长,只是通了个电话。
中午,儿子回来,我问他上午怎么样?
儿子有点提不起精神来,说:“老师们都不带理我。”
“是吗?有没有影响到你听课?”
“没有。”
“儿子,你的迁善能力可比妈妈强多了,要是我可能几天都听不进去课。”
“你有没有课间时间找班主任和郭老师聊了聊?”
“没有,没什么好说的。”
“好,你看着办。主动去寻求和解对增进了解很有好处。”
晚上儿子回来,我又问他下午怎么样?他说班主任和他说话了,问他发什么神经了?
儿子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明显轻松了好多,我也很开心。因为儿子在这次经历中成长了!
我很认真的对儿子说,“是啊,人和人相处一定是要发生摩擦的,这都是你的经历。你今天会处理这样的事情了,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就知道怎么处理了。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反思一下,否则事情就白发生了。”
今天中午,看到儿子基本没事了,我故意问儿子,“儿子,你有没有发现你这次发怒的原因还可能因为你平时在家做家务少?平时妈妈叫你做点什么,你也会有同样的情绪出来,你想想,是不是?也许不让你值日干活才是最让你舒服的!”
儿子什么也没说,但是我在炒了两个菜,让儿子先吃,我再炒一个时,在厨房分明的听到儿子说了句“谢谢妈妈!”
〖后记〗
这次的风波,我发现儿子在成长的同时,我也跟着成长了。
自从决定从事家庭教育事业,我越来越感受到,我们不仅仅要成为爱的传播者,更要成为爱的践行者!
我的家庭因为新旧模式太多,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所以出现了太多状况,这种代价更加直接的体现在儿子身上。儿子成为了我们无知和不负责任的受害者。
这几年,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要给社会输送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新视角,让我知道了自己要怎么做!
帮助孩子快速成长;帮助孩子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有站高一线看事情的能力;帮助孩子有从发生的事情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能力;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让孩子领悟到努力和收获之间的关系……
陪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也在陪我们成长!
我不知道这件事情处理的是不是最好的,但我发现,在整件事情中,我和儿子的对话并不多。我没有了以前的苦口婆心和焦虑不安,儿子也没有了以前的对抗和否定。我们之间更多的默契是我来引导他思考,他也静下心来去思考了。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进步!
感恩每一件事情、每一段对话和每一次思考,让我们都在体验着它们为我们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感恩一切!
在“事•情”中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