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206――心即理
(2020年10月14日17:00)
读《传习录》三,最大的感悟就是“心即理”。
到底什么是“心即理”呢?读之再三,我个人理解为: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心是“理”的主宰,不须外面添一分,舍此心外,没有“理”之存在。
此全篇都是讲的心即理的事情。徐爱从孝、忠、信、仁四个方面,向阳明先生请教。阳明先生一一进行剖析。特别是从孝的方面阐释得最详尽,也更便于理解了。
百善孝为先,天下同此理。孝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一个有孝心的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错不了。这也是评价一个人人品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对待父母的孝心,要至真至纯,不能有任何的私心杂念,要在去私欲、存天理的基础上去讲求如何尽孝,不讲求外在的敏繁文缛节,只求心之至纯孝。如果有了纯孝之心,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早晚对父母嘘寒问暖,自然而然地随着季节的变换想到如何为父母消暑保暖。就好比一棵树一样,至孝的心就是根,树上的枝枝叶叶就是如何去尽孝的方式方法。正如文中所说“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阳明先生以孝为例阐明“心即理”的道理,就是说明唯有发自内心的孝才是发自人的本性、才是自然的、更是难能可贵的,不只是在外在事事物物上进行“格物”,正如俗话说的“天地良心”。
阳明先生苦口婆心地进行讲解,犹如对我当面指导一样,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心即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阳明心学的宗旨更加的笃定。越学习越感觉到心上蒙的尘垢是多么的深厚。不说别的,就拿昨天听说孩子成绩考得不太好一事,就足见我之内心怎么样了。
昨天,接到孩子老师的微信,说是孩子成绩考得不太好。当听说之后,心里猛得一沉,情绪瞬间低落,手头正干着的几件事情,一件也干不下去了。起心动念处全是担心、责备、难过。担心的是,孩子学习不好,以后考不上好大学,就很难有好的就业等,想得好长远呀。责备的是,为什么没考好呢?是不努力还是方法不当,真想当面责问他。难过的是,孩子很听话、很认真的呀,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在这里是想前想后、想左想右、胡思乱想,精气神就是聚不起来。
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孩子大了,也有他的思想了,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家长不易管过多。这,我也是知道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就是“替古人担忧。”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了心情,做不好当下的事情,其实是自己的心被孩子学习之事而蒙蔽了。要真正为孩子好,就应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盼。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其实就是在孩子心上蒙尘;想加意愿的心,也就蒙尘了。一切事要从心上找原因,不是自己主观意想的。
学习“心即理”的道理,也在于要把格心上的物,让心变得至纯。也就是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