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应试教育与美国“素质教育”本质都是应试教育,美国的应试教育甚至犹过不及。
科举制、八股文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般无用?
中国父母真的应该把半辈子积蓄都给自己孩子买车买房?
美国不可逾越的社会教育阶层是何等场景?
最无奈的是:观念不升级,教育就不会提升等级;观念升级,教育终会按照社会阶级分层。
这里制作出了文章的思维导图,便于大家一览文章内容。
最近刷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让我又一次想起17年9月火爆网络的那场《牛蛙战争》。前后这两者,讲述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母从幼儿园就未雨绸缪,最终却让孩子沦为了教育的牺牲品。
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我们这一批曾经的“被教育者”慢慢长大,也开始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为自己陷入中国教育的怪圈而懊恼。记得一个月前教育学导论课组织了一场关于《牛蛙战争》的谈论。
同学们痛批中国教育,感叹孩子都无辜成了教育的牺牲者,呼吁中国进行教育变革,开展像美国那样的素质教育拯救未来的子子代代。上海的“牛蛙外公”6000字的长文也是在批上海幼升小的残酷竞争:想让孩子从小进入金字塔尖的“四大民办小学”,就要从3岁起,对孩子进行系统全面的高压训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长达三年的“牛蛙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还让仅6岁的外孙患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抽动症)这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终生难以治愈。
回想起自己读书的经历,高强高压的环境,高三秉持着衡水中学“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观念,每天睡眠4-5小时,午休仅十分钟。长达一年多的自我折磨状态,让我在高考之后后遗症频发:掉发、身子虚。在大学长达几年的调理和锻炼后才逐渐恢复正常,如今让我回想起那种拼命三郎的架势,更多的不是骄傲和满足,而是恐惧。
那段时间里,我也常拿中美教育相比较,表达被应试教育痛苦折磨过的自己对于中国教育深深的斥责和不满。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慢慢发现一个令人恐惧的事实:中国“应试教育”与美国的“素质教育”本质上都是实打实的应试教育,真正决定孩子教育的不是国家环境,是为人的父母。
中美教育历史发展
谈及两个国家教育,我们自然要以史为鉴,让大家了解,我们眼中将中美区别开来的两类教育究竟是出于如何的社会背景之下?
中国的科举制
毫无疑问,如果要对中国如今的应试教育追根溯源,科举制逃脱不了干系。一百多年来,科举制一直被人们当做是压制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天花板。只考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八股文,固定的形式、固定的格式和固定的内容,完全限制了人的自主创新和发挥能力。
除了公平以外,几乎没什么亮点,仅凭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又如何能作为筛选高素质人才的依据?大家可以发现,如今的高考相比于科举制,除了扩展了考核的知识,其余的形式和格式几乎是原样套搬。
中国的教育还是一百多年前科举制的延续,完全没有什么本质性变革,这让如今的我们可如何安得下心来?但反过来想想,存在即合理,科举制能够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百年不衰,一定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的。北大的哲学博士何怀宏曾这么评价中国的八股文:八股文不仅不是祸害,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发明,是一种最好的、衡量考生人文素质的工具。
为什么这么说?八股文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根据这个要求来看,八股文不就是死板且呆板的代表么?
实则不然,八股文将考核的内容和形式限制在了一个极度狭小的范围,我们把这个概念具体化一点。这无外乎是让一个高中生用整整十个字去评点国家政治,相比于让你写一百字的长篇大论是不是困难的多?
浓缩即是精华,八股文的目的就在于让考生用最精简的语言去展现最核心的点,形势越严格,越能区分出个体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短短的一首五言/七言绝句都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到这还没完,上述的解答仅仅解决了“科举制是否具有信效度”这个问题的一半:人才是选拔出来了,但我们考核的是这个人的文化素养,仅仅纸上谈兵又怎么能确定他是不是能成为一个好的官员呢?
会读书跟会将理论实用于生活的确是两码事,但相比于文化素养底下的人而言,是不是在高素养群体中选拔出来的人才会更具有能力,更适合当官呢?这跟现今很多HR看学校刷人的目的是一样的,科举制只是提高筛选人才的概率,却不能决定人才的数量。
这么来看,中国的科举制的确有存在的意义嘛,而且如今效仿其所形成的应试教育也颇有成效,我们怎么能一味地否定呢?
美国的种族教育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美国又称“美利坚合众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国家就一定会存在一个主体民族——WASP(WhiteAnglo-Saxon Protestant),意为新教徒的盎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
想想中国的56个民族而汉族居多的现状你就可以理解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中国倡导的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和谐而统一。
前面也说了,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自1820美国政府开始统计入境移民以来,每年仍接纳大约675000名新移民,美国现有562个印第安部落,他们本身就分成很多部落,难以估计有多少种族。
在美国可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去限定,黑种人、黄种人歧视在美国可谓是数见不鲜,族群间自然也少不了排斥。WASP的主流意识当然就是想培养自己民族的后代当国家领导人,那要怎么样才能让哈佛和耶鲁这种国家的顶级大学培养自己的人才呢?于是乎19世纪下半叶,他们给这些名校设置了门槛:希腊语和拉丁文,这两门语言其他族群是不教的,你也就当然考不取。
但后来问题就出来了,语言是把民族区分开了,但相比之下,自己录取的精英人才由于门槛低的原因,好像也不是那么“精英”,其他民族的精英也应该为我们民族所用啊!一战后,WASP取消了语言限制,为外族提供了晋升渠道,结果呢?
他们发现犹太人太聪明了啊!犹太人在常春藤盟校的入学率从7%一直上涨到了20%,甚至在一些犹太人居多的地方,这个比例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0%!本族人又不满意了,搞出了一套新标准,你聪明我就限定身体素质,你身体素质好我就限定社会实践,总之就是不能让你们民族泛滥。
为什么说美国才是真正的应试教育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科举考试就是一种有效提高人才筛选概率的手段,学习就意味着成绩,成绩就意味着名校的标准,不需要区分民族,反正最后都是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嘛。在中国,出身低微的农村孩子尚可凭借自己的成绩考生清华、北大,虽然几率较小,但总还是有希望的;但在美国,努力对于名校才真的一点作用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2013年美国有一个华人学生:米歇尔·王就一怒之下把哈佛告上了法庭,理由就是因为他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拥有常青藤盟校招生所要求的社会实践、重大奖项、课外才艺,却被所有学校拒之门外。
这不是个例,在美的华人甚至办了一个叫“哈佛不公平”的网站,在里面这种事情数见不鲜。不是因为你够强,而是因为WASP本身就没有一个录取人的硬性指标。他们录人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排外,拒绝了也不需要给任何理由。不信?我们先看看WASP设定的三条硬性指标:1.有特长;2.有关系;3.最好能捐款。
1.有特长
美国的名校招生的要求之一就是有多项社会实践,同时还要拥有特长。请注意,这里的特长可不是说我们日常的打羽毛球、弹吉他、演讲。高尔夫、击剑、体操,这才是符合WASP的文化标准,如果不是那种靠金山银山砸出来的特长,哪怕你会武术、会气功都没用。
这个标准说白了,就是筛选富裕的家庭。一般的家庭哪会投入大量金钱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侧面来看,这就是WASP将外族群的精英人才同化的手段,既然你学习了这项技能,那么你肯定就会认可这项技能的文化;即便你不认可,那你对我们的文化接触久了也会慢慢适应,长此以往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你不就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表示认同了么?
2.有关系
WASP充分发挥了“一代盟校、代代盟校”这句话的精髓,在名校设立了新生必须经历的“校友面试”,从字面意思大家就可以理解这是要干嘛。你是从哈佛毕业的,那么其他面试官就会照顾你的儿子,而你又会照顾身边熟悉人的孩子,这不又是一个建立和传播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么?
3.最好能捐款
中国和美国大学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中国都是公立大学,而美国名校无一例外都是私立的。这就导致两国的父母对待大学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区别,美国名校的财政来源多半是出于校友、名人企业的捐款,你给我捐钱,我就多照顾照顾你的孩子,如果你得孩子不在我们学校,那我就照顾照顾你的民族。正所谓一荣俱荣嘛!
中国父母却认为,大学就是培养我孩子的工具,换句说你给我孩子的教育都是我每年花钱买来的,咱也就井水不犯河水。况且中国人自古都主张勤俭节约,还有很强烈的爱国情怀,怎么可能还会去给外国捐款呢?
既然你们民族都不爱捐款,那么我们招的华人以后毕业了估计也不会给我们捐款,我们学校的财政不就越来越少了么?我又何苦招收那么多华人呢?
曾经香港的一位富豪就给哈佛捐了3.5亿美元,第二年硅谷某区域的华人学生的比例就提高了一倍,虽然说这两个事件的关联性无从考究,但这种族群对族群无偿性质的捐款,一定会受益于个体本身。
从这三个标准来看,其实美国所谓的素质考核就相当于中国的应试分数,是名校要求的硬性指标。即便不提成绩,上述两条你如果都满足不了是不可能靠努力突破名校的这道铁门槛的,这也是中美社会阶层的区别。美国拥有明显的社会分层,低等阶层的人是没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的,而中国则是弘扬孔夫子的有教无类。
中国教育没败给环境,败给了父母
中式教育真的没有分层?你知道在中国农村,那些并不富裕而子代众多的家庭,都是怎么看待教育的?要么全部去上到小学毕业,能认字能说话,就出去打工;要么多保一,让一个孩子能安稳考上大学。也就是说,其实中国不是没有社会分层的概念,而是社会分层的这个观念已经被融入到教育过程本身。
同样是上学,在中国小学毕业所完成的就是底层教育,大学毕业才是高等教育。不难发现,小学与大学毕业的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大相径庭。这种本质上的区别,不是书书本本教给我们的。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为了公平的社会测量;而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转变人的观念和认知。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现在人普遍的观念是,有钱才能体验更为高品质的生活,其实这个观念一点都不准确,知识才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武汉的名胜是黄鹤楼,各地来汉旅游的人都会蜂拥而至,但大家看到了什么呢?没上过学的人会觉得:这不就是一座破楼么?里面又窄,楼又不高,里面还什么吃喝的都没有。 你看,这个人花了钱,但却感觉没有任何享受。而在知识人眼里,黄鹤楼的历史底蕴他可以感叹万千,登上楼顶还可以吟上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你看这意境就不一样了嘛。
现在社会跟以往不一样,不再是为了求温饱,而是要努力学习知识来与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同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有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看到这里你可能又要问:不对啊!美国也有小学的基础教育,大学的高等教育,这种社会分层跟中国不是完全一样么?
美式教育的阶层划分
美国的社会阶层大致分为三个水准:低产阶级、中产阶级、精英阶级。
1.低产阶级
所谓低产阶级,就是那些出生于贫民窟的孩子,这背景也就相当于中国的农村。但不同的是,这些低产阶级的孩子的父母一般没什么知识,更不会懂得区分教育水平,所以这些孩子只能接受最低等的教育。这里就要提到KIPP(KnowledgeIsPower Program)这类公立学校,他们就是教育低产阶级的主流。但请注意,虽然这类教育机构给人一种low low的感觉,但它的教育却是颇有成效,相当受人欢迎的。那么它们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没错,就是比中国还要严苛的应试教育!仔细想想,在贫民窟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沾染吸毒、打架、偷窃等一些恶习。KIPP的目的就是要像对待监狱的犯人一样,严格控制。
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早出晚归,大量的作业让你写完之后绝对只剩下睡觉休息的念头;复杂的奖励机制,刚入校的孩子是没有课桌椅的,就只能和坐在地上上课和写作业,如果你有好的表现,那么你才有资格去提出自己的要求,桌椅、饭菜、甚至连上厕所所能用的厕纸数都与你的成绩相挂钩!
相比之下,中国的毛坦厂监狱简直友好太多了!这就是美国的应试教育。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人才,只需要把你重塑,让你掌握一两门技能,能够成为社会的劳动力就够了。
2.中产阶级
美式的中产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开端,它们教学的内容与中国大致相当,但侧重的不是成绩,而是创新、才能的培养。上完一节课,他们的作业可不是抄写单词,而是鼓励他们创作话剧、弹奏乐器、节日募捐,是一种相当自由且有效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眼中最为羡慕的素质教育。
3.精英阶级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想,中产的美式教育都是这种水平了,再往上一层的精英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精英教育的模式真的是我们中国人根本不敢想的,中国人看待教育的想法一般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此来更好的被人挑选;但美国人不走常规啊,他们从一开始就旨在培养挑选别人的人才。那么教育的模式显而易见,他们培养孩子的决策和思考能力,讨论政治甚至是国际问题,是由孩子主导、没有标答的教育。
这三类阶层的教育类比中国,自然高下立判。我们总在说环境决定教育,但纵观中美的教育模式,教育本质的区别真的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地位、知识水平。
孩子是父母的第二人生
我们说教育不重要,是因为它教授的知识同出一源;我们说教育重要,是因为它能赋予孩子不同的认知观念,这种观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教育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孩子没有自主权,父母的认知水平,就将决定孩子所接受教育的水准。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开始拍摄一群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都是00后。十二年后,这部《00后》记录了这群从同一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在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其中在“成长的单行道”这一集里,有两个男孩,一个叫刘嘉阳,一个叫梁昊天。如今,刘嘉阳正在国际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准备出国读书;梁昊天则接受传统教育,参加中考。数年前,他们都还是一所幼儿园的好朋友。刘嘉阳文静聪明,所有人都想跟他做朋友。梁昊天是一个调皮多动,不受同学们待见。
小升初后,刘嘉阳没有上任何补习班,父母给他的教育是鼓励并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射击、台球,他很早就确定了自己要出国读书的目标,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国际班里如鱼得水。刘嘉阳说:如果是传统教育的话,我可能早就被退学了。刘嘉阳母亲评价:他是个独立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尊重他的选择,如果他的选择失败了,那就自己承担后果。
梁昊天跟不上国际学校的课程,在父亲的帮助下早早的退了学,回归了传统教育。他跟中国绝大多数学生一样,每天应付大量作业的同时还要奔波于各大补习班,没有了以前的调皮活泼,顺从且压抑。梁昊天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现在看来传统教育是最适合我的。他的父亲也同意:选择没有正确与否,适合就好。至于结果,则等待时间检验。
我们印象里,孩子就像是橡皮泥,父母怎么捏孩子就是什么样。
相同的教育环境,却塑造了两个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人,我们还能说是环境的影响么?这么推究起来,孩子的性格决定了适合他的教育模式,而孩子的性格又源于父母。
父母无奈的同时,却不得不承担起给自己孩子选择合适教育的责任。父母如果看不透教育的本质,怎么又能引领孩子走上一条适合他的道路;即便是父母看透了,没有经济的支持,又如何去实现孩子的教育道路。遗憾的是,父母在教育层次带给我们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就拿近期院内的美国杜克大学一个月的留学项目来说,学校承包了绝大多数费用,仅仅一万多的路费就可以获得一次宝贵的出国机会,你要说我渴望么?想去么?当然求之不得,这是一次宝贵的人生履历啊!我大学毕业的姐说要是有这样的机会,哪怕花三四万她都得让自己的女儿去!我为什么没有行动呢?没有托福、雅思成绩,没有钱。难道我以前没有想过学习雅思托福么?当然有,随便一咨询,便是三四万的高昂学费。
对于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我们想把握住机会,兴奋的把这件事告诉父母,父母没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杜克、托福,只能问要多少钱。从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大都是勤俭节约的,让我们轻易从父母手中拿走那沉甸甸的几万块钱,没什么人能轻易做到。你看,机会是有的,但你抓不住啊!
父母也不明白花几万块去外国旅游一下有什么好,这就是观念的差异!
我们自己被父母的观念影响了十几年,想要再去影响有着这种观念大半辈子的父母,谈何容易?
说句不好听的,中国的教育就是取决于父母的观念和家庭财富。
我们能怪我们的父母么?
当然不能,他们已经为我们付出了足够心血,人与人的起点注定不会相同。
我只能说,中国的教育,败就败在身为父母把自己半辈子的积蓄都留给了孩子买车买房,而不是投入到自己甚至是孩子的素质和观念中。
虽然很直白,但不得不承认,根本层面上影响教育的真不是中国的应试制度,而是父母对于教育的认知观念和家庭财富。改变生活现状,真的不如改变认知观念重要。而把自身现状归因与中国教育环境的人,只能说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
文中一部分数据资料借鉴于罗振宇老师的《终身学习》
还没看过瘾?
想了解我:初入简书,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有趣的心理学:爱情心理学——谈大学恋爱最常见的三个送命题Ⅰ
我的成长故事:北上广,不只是向往;父母,超越“负担”之上
我的爱情故事:《爱情日记树》——三段话 三种爱情












网友评论
————错别字“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