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授课的内容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经久不衰的文章,这篇课文,因为之前带北师大版的教材时上过至少4次,所以对课文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但是,同一篇课文,每每上,都有不同的感受。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一、充分体会感受穷人的“穷”。二、抓住课文中描写渔夫和桑娜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品人物形象。三、回归课题,体会“穷人”不“穷”。三个板块互相依存,又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充分体会到穷人的穷,才能感受他们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只有明白了他们人性的光辉,才能回归主题,深刻领悟穷人不穷的深刻内涵。
在教学中,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课文中描写穷人生活贫穷的句子,并能谈出自己的感受。但本课的人物心理描写是精髓,也是教学的难点,更是体现语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啃这块硬骨头呢?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在读中想来去,充分借助课文中的省略号补白。假如你就是桑娜,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创设的情境中,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文本与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一次又一次将省略号中的留白补全。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进行情感朗读,在读中充分体会桑娜犹豫不决、下定决心等复杂的心理变化也从中深刻感受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伟大形象。火候差不多了,提问孩子们,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桑娜这样的经历?有没有经历过和她一样的心路历程?于是,偷偷玩手机,忘了写作业,却忽然接到妈妈即将回家的电话……考试没考好,走在回家的路上……作业未完成,老师却突然要查作业……很多个情境在他们的脑瓜子里浮现出来。生活中鲜活的东西还真不少。于是,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创作。在悬赏只要写完用心修改后分享的孩子,给小组加两分的忽悠下,课堂里顿时安静了。奋笔疾书的他们,像一个个小骑士,驰骋在疆场。看那小表情,坚定而自信,真好!不一会儿,分享的孩子一波又一波像浪潮一样涌上来。课堂上精彩不断,掌声不断。不知不觉,下课了,孩子们遗憾地叹着气,不知是谁叹了口气,也不知谁提议:不下课了,我们接着来,反正下节课还是语文课。喜欢他们对语文课痴迷的样子。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上绽放的样子,真的令我很感动也很喜欢。于是,我的语文课没有因为铃声响了而停下,我冒着拖堂的风险,继续进行活动。又一次铃声响了,孩子们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今天的学习,我也又一次泡在幸福中不能自拔。喜欢此刻这些被我点燃了的鲜活生命,喜欢这样鲜活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