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内心里极不情愿,可我们还是得接受人的生死。当我们眼见活着的人,都还好好活着的时候,并不以为然,以为活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一当知道熟悉、亲近的人离世之后,便会百感交集、甚至痛不欲生。人到渐老的年纪,见过的生死也逐渐多了起来,对于心悦的人大都万般不舍,就会惋惜怎么这么早就走了,是不是有点苍天妒人的呀?而对于那些个不太招人待见的,瞧那神气活现的模样,就会觉得老天怎么会这样没长眼睛。当然这样一些常人所想,未必符合法理和人性的要求。
生命原本受着生死规律的制约,是否能够活得长久,也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道得明。但在生物性的生命之外,人们普遍认知的,还有一种叫做精神的寿命,或者说叫做人格的生命。这种人格的生命,会被人们痴心的惦记,永久的缅怀,始终存在活着的人心灵。这世间有的人比较强势、比较自我、比较不把人当人,这样的人哪怕还活着,在大家心里就跟死了一样。反观那些个平日里低调、随和、良善、厚道,时时处处都为别人着想的人,哪怕已经离开人世多年,还一直为人遵从、敬仰、津津乐道。人是好人、不那么好的人、或者特别不好的人,不是靠自吹自擂,也不是靠吹牛拍马。那种仅靠外在贴上去的标签,如同过雨烟云,用不了多久就会脱落在地。口碑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植根于人心厚实的土壤,在反复淬砺中铸就的,哪怕过了百年、千年依然不可磨灭。
在我所触碰到的芸芸众生,以我们通常的认知标准,绝对是好人居多。这种居多不是所谓的非白即黑,而是在好与非好之间。人要能活到圣人的境界,非常人能及,但尽可能的做好人而不是坏人,凡俗之人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当然做好人并非就要尽善尽美才算。一般说来生物性生命的长短,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好与坏,但富有人格魅力的精神生命力,却可以历久弥新、世代流传。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教堂山街区随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