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了一条非常喜欢的答案,关于旗袍应该如何选怎么穿的问题,答主是一位非常温柔有气质的小姐姐,身材瘦瘦的笑起来非常甜美,并且言语文字间透露着专业认真以及丝丝的固执,她来自江南水乡现在居住在美国。紧接着我便关注了这个人,发现她的穿搭分享有一套自己系统性见解温柔且漂亮,有一个很棒的阳台上面种满了各种绿植散发出勃勃生机,有一只特别宠爱的猫叫牙牙。从知乎到微博到公众号全部follow了个便,她会分享旅行、分享自己做的美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看到她要结婚了在微博上回应:有些爱太深了无法说出,而那些美好的我们总愿意藏在心底,又一次加深了我对她的喜欢,觉得这是一个三观和我特别合的人。知道她在写书,心里特别高兴心想等出版了我一定最新时间买来看看。
我的确是第一时间就买回来了,但感觉却好像是不大对,按照二十四节气写了二十四个故事,翻开一开干巴巴的完全缺失了当时的灵气,本来故事就短分段就多而且句子中还特别多的标点符号,完全打乱了人阅读的兴致,她的故事有点像海外版的大冰,像《乖,摸摸头》、《阿弥陀福,么么哒》但语言与之相比更贫乏,情感也没有那么浓郁,不过有些标题读来还是蛮有趣的就像:秦桑低绿枝。本来读完前一个故事:研究猫梦的男人我就想把这本书搁置的,但是看到下一页的标题却勾起了兴趣继续读了下去。写了一个叫秦桑的女孩喜欢养各种动植物但是养什么死什么,后来她喜欢上了一个男生由暗恋到成功牵手,男孩送给她一株兰花出国走了,她却成功的把兰花养活了,并且她从中明白了两个个道理:第一养东西和爱一个人是同一个道理,要顺应自然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第二爱情就像磁铁在一起的时候分不开,如果有外力强行分开的话也没有什么忍受不了,最后她继续开心的生活了下去。
怎么说呢?文笔和画风还是喜欢不起来啊!并且完全一样的话:我就像看预告片一样,才看了开头就知道这是一个蛋疼的结局。用了两遍我实在是体会不出它的妙处,甚至还翻译回去找是不是我之前翻夹页了。
我不得不想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我在知乎微博和公众号上很喜欢的一个人,看她出版的书籍却完全不一样呢?会不会是屏幕阅读和纸质阅读的不一样呢?手机屏幕阅读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一些瑕疵会被快速的翻页忽略过去,但是纸质版的打印出来白底黑字的印在那里,它会被放大会被反复的审阅,一旦进行大量的阅读时你就会被频繁的分段和标点符号所打断。第二是不是你进行比较的对象不同?就像你们班的班花在周围看来特别漂亮,并且你也觉得她在人群中很耀眼无论是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还是表情流露,但是如果她和一群明星站在一起,那一下子就被比下去了,所以也可能是我们进行比较的对象不同。第三,知乎微博上的书写也在改变我们的书写习惯,我们好像越来越倾向于写小的东西而不是构思一个庞大的背景,和以前的闭门造车不同现在我们所写的需要有读者的参与感,他们需要参与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