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虽然被吐槽越来越难看,越来越没有新意,但依旧和年夜饭一样,是每个中国家庭大年三十的传统新年活动之一,一年的老梗、老段子在这个气氛愉快的夜晚为无数中老年人带去难得的紧跟潮流感,也摧残着年轻人们脆弱的神经。
通过春晚这个舞台而大红大紫人尽皆知的歌手并不在少数,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那么两首从春晚听来的流行歌,许多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众歌手,也是通过春晚的舞台走进了十里八乡,不得不说,春晚即便再一年不如一年,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平衡中,春晚绝对是最能做到雅俗共赏的那一个。
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上,后来霸屏几十年的李谷一奶奶也正是芳华正茂的年纪,她也并没有在这一年的春晚上演唱春晚神曲《难忘今宵》,而是一口气唱了七首歌,它们是《拜年歌》、《春之歌》、《乡恋》、《知音》、《年轻的朋友》、《问声祖国好》、《一根竹竿》。
这些歌放在今天,听起来可能除了浑身鸡皮疙瘩的时代感之外,并不会有什么特殊意味。但在八十年代,《乡恋》这首歌被看作是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的一颗"信号弹",它的出现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流行音乐"的一种离经叛道。
《乡恋》那细腻婉转的歌词、缠绵舒缓的曲调、靡靡之音的唱法,让大众耳目一新,也让部分人站出来反对、声讨。李谷一甚至因为《乡恋》面世之后受到的抵制,而有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寝食难安。
但正如周总理曾说过的那样,文艺是用来服务人民的,人民喜闻乐见才是最重要的。第一届春晚上仅有的四部热线电话,都在李谷一上台时接到了要求演唱《乡恋》的来电,用一句话总结,那可是真正的人民群众为李谷一老师疯狂打电话啊。
在观众的热切呼唤中,当时对此事有直接决定权的吴冷西也抗下了压力,嘱咐春晚导演黄一鹤将《乡恋》加入了李谷一之后即将演唱的歌单中。前奏响起,这首歌不但消解了李谷一心头的阴霾,也成为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开路先锋。
如今,李谷一老师和她的《难忘今宵》已经成了春晚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缺少了最后的这一幕,春晚反而显得不完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