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献寿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且喜欢。谁不想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呢?然而上麻姑山的旅程却像是一场死亡之旅。
初入麻姑山景区的时候,就很明显的感受到踏入了一座县级公园。且不说门票入口处的形同虚设,单看各种标识的不清晰就足以让人联想到当时工作人员的漫不经心。我稀里糊涂地看见“游山步道”的指示在一条环山公路前戛然而止。然后顺着公路往上,在某处有台阶的地方拾级而上,却最终走到一片墓群不知所措。
改回大道,边走边辨明方向与前程。沿途不时见到一些十字架模样的指示牌。心里正暗暗苦笑,天空却偏偏在此时很应景的飘起了雨。双龙湖边有排很整齐讲究却空置的房屋,看起来似乎是做过一段时间的民宿。有些招牌胡乱地躺尸在地上,天花板上蛛网暗结,门窗腐朽虚设……想想那些昙花一现的繁华,再去猜测一下人去楼空的经过与原因,对这场闹剧中的大冤种充满了叹息。
在雨中见识了麻姑仙坛。三层方台渐收,四周均饰以青石栏杆,台顶是黑色大理石镶面的先天八卦图。坛的南面筑有一道门坊,前书以“仙坛”二字,北面相应位置则书以“鸾鹤”。正反两面均刻有对联。据说在汉昭帝时期,浮丘公带着两位弟子在此山修炼,并在此设坛。后来这里就一直被各路仙家所沿用。当然也包括佛家。
在仙坛的南面不远处有座叫“碧涛庵”的寺院。看这名字,再联想到麻姑献寿的传说,猜这寺院最初应叫“碧桃庵”。这庵由清康熙年间的何氏山房改建而成,院门朝西,分为两进,包括前殿与大雄宝殿。庵里除了供奉佛家的释迦与西方三圣外,还在合适的位置供奉了麻姑。在客堂遇到了印宏师。当得知我来朝山,她很客气与温暖地接待了我,介绍了她来此地的缘起,还留我用了午斋,让我避开了山雨的洗礼。
碧涛庵的北边是仙都观。与前者相比,规制明显更加整齐。前者尚建于平地之上,后者则因地制宜地依山势而上。从下至上依次是鲁公碑亭、元君殿及三清殿。鲁公碑亭里留有颜鲁公即颜真卿的手迹《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正是此碑记确定了南城麻姑山的正统地位。
国内叫麻姑山的地方颇多,流传有麻姑献寿及沧海桑田故事的地方也不少。在《神仙传》里,蔡经居住在括苍山脚下,与麻姑、王方平仙人相会之所也在他家宅附近,所以关于麻姑山尤其是丹霞洞的准确位置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幸好有颜鲁碑力证,又在《天地宫府图》里,明确麻姑山“在抚州南城县,属王真人治之”。这位王真人想必就是王方平仙人罢。
仙都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92年。参访仙都观是在碧涛庵用过斋后,雨已渐停,但仙都观里的道人们似乎上午刚做完法事。一些人用完斋继续在忙活着,有些人则仍在斋堂里谈笑风生……
继续往上,大约十分钟的脚程即到了麻姑庙。这庙似由景区新建,建得恢宏大气,但格局与仙都观一致,从前往后也是麻姑殿与三清殿。建筑群后是号称“寿梯”的数百级台阶,阶上是一个阔大的广场,广场中央塑有麻姑立像。麻姑发髻高挽,衣袂飘飘,手捧寿桃,欲送未送,身后一鹿侧卧,似在帮主人打量着来人……
行一圈下来,又经过仙都观到了其东侧的读书林。这里是北宋思想家李觏讲学之所。现在应该是由仙都观代管。因为在某幢建筑里,正有道长们在做法事。廊下有位似乎是迟到被拦在门外的道长。前去询问,得知他来自玉笥山。向他打听那山上是否有洞叫郁木洞,他说我想多了。山上听说是有洞,但没有具体叫郁木洞的地方。
读书林的东边长廊下有各文化名人的纪念牌。这天阴雨,朝山也好,游玩也罢,似乎都只有我一人。行至长廊时恰好有一抹斜阳照射过来,而廊外的雨正下得密集与欢愉。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太阳雨,看着远处被遮掩的光芒,似乎感受到一阵哭泣中的希望……
山涧的溪水就截然不同了。下山时终于走了游山步道。一路看溪水与岩石共同绘制各种画卷,又合作出各种曲谱,感觉它心中充满希望,从不悲伤……
2025.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