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感恩节那天,参加了儿子幼儿园的感恩节活动。其中有个环节,是家长当面读给孩子写的信。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家长和孩子情绪很激动。很多家长把曾经打孩子,对孩子的愧疚之心都写了出来,念给孩子,向孩子当面道歉。好几个妈妈情绪激动,哽咽地说不出话。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妈妈在信里说,有了二胎,对大女儿缺乏耐心,对孩子多了打骂,借着这封信向女儿道歉。这个班里年龄最大,最懂事,表现最好的女孩儿在听到妈妈向她道歉时,失声大哭,不断地抽泣,仿佛所有的委屈,无力感都在那一瞬间倾泻而出。
我想,这个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之所以情绪激动的原因,可能恰恰在于彼此内心情绪的释放。通过道歉,家长释放了内心积累许多的自责和愧疚,也让孩子释放了自己的无助和委屈。
事实上,道歉的确有疗愈伤痛的力量。
这可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专业理论支持。关于道歉的治愈力在《道歉的力量》这本书中有深入阐述。《道歉的力量》的作者艾伦.拉扎尔是道歉学领域的权威专家,这本书也是他在该领十年研究积累,是道歉学的权威著作。
在书中,艾伦.拉扎尔分别从“冒犯者”和“被冒犯者”的角度说明了道歉在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中的意义。艾伦.拉扎尔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真诚的道歉可以疗愈“被冒犯者”的创伤,也让“冒犯者”重新获得内心的安宁。更重要的是,艾伦.拉扎尔在书中明确告诉读者,当我们是一个“冒犯者”时,如何真诚向别人道歉,什么时候道歉是合适的?如何通过协商,有效道歉?当我们是“被冒犯者”时,如何明白对方的道歉是否值得原谅?是什么在驱使着人们做出道歉的行为?
《道歉的力量》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道歉,这一看似消极的行为,对于“冒犯者”和“被冒犯者”而言,都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力量,是人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首先,我们来看看对于“被冒犯者”来说,道歉,会产生什么样的力量?
艾伦.拉扎尔在书中直接提出,成功的道歉,可以疗愈创伤。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道歉”?
作者认为,“成功的道歉”能够满足受害者至少一项或多项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恢复自尊与尊严
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
确认错不在自己
确信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
看见冒犯一方受到惩罚
冒犯的一方对伤害给予补偿
与冒犯的一方进行坦诚的对话
也就是说,道歉不是一句“对不起”这么简单,而是要能满足对方以上的某种需求,道歉才能有效,“被冒犯者”的创伤也因此得到疗愈。
也由此看出,因冒犯行为的不同,每个“被冒犯者”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比如,走在街上,我们与对面走来的人擦肩而过,碰了一下,对方可能会扭过头说句“对不起”或者“不好意思”完事儿,各走各的。但如果我们是被车撞了,恐怕就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了事的。这时,我们的需求更多偏向“给予补偿”;再如开头所说的,家长郑重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孩子重新获得安全感,确认爸爸妈妈仍然是爱自己的,就像自己爱着爸爸妈妈那样。而孩子所需要的自尊和安全感在此时得到了满足,父母的道歉也治愈了他们内心的创伤。

其次,再来看看,“冒犯者”为何要道歉?
艾伦.拉扎尔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驱使人们道歉的动力。这动力就是“同理心、内疚感、羞耻感”。
“同理心”,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觉察并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与感受的能力。也就是说,正是同理心,让“冒犯者”体会到“被冒犯者”的情绪和心理,感同身受,从而做出道歉。
“内疚感”,是用是非对错的标准评价我们对他人的举动,并能在伤害到他人时,给自己加以情绪惩罚的能力。这里的内疚感,就是说,我们意识到自己做出了伤害他人的行为时,因此感到不悦。
“羞耻感”,是指个人无法达到自己树立的理想形象而引发的情绪反应。换言之,一个人有羞耻感,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在自己做出无法达到要求的行为时,产生的自我评判带来的反应。
《道歉的力量》中也告诉我们:“人们感受同理心、内疚和羞耻的能力,还有对健康的高尚、荣誉和自尊感觉的渴求,构成了我们所谓品格与正直的很大一部分。我们会去相信或依仗有这些特质的人。当人们违反了某些可以接受的行为准则时,为了抚平伤害,或重拾名誉、自尊、高尚的感觉,他们通常会道歉。”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正直的“冒犯者”,若不曾为冒犯行为道歉,内心是无法安宁和愉快的。
2008年,汶川地震后,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范跑跑”这个人——范美忠。而2015年5月12日,当时“范跑跑”新闻报道的作者吴聪灵公开在网上发表了一封向范美忠的道歉信。从信中了解到,当年的稿件本来是写的“范美忠”,最后刊出时却被修改成了“范跑跑”,而范美忠因此遭到千夫所指,被孤立,最后受到极大的情绪压力。而吴聪灵多年来,也一直内心难安。他在反思,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真的有剥夺别人生存权利的资格吗?吴聪灵心里一直很堵,感觉欠了范美忠一个道歉。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地震,她觉得是上天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于是在网上公开发表了这封道歉信,请求范美忠的宽恕。
吴聪灵的这封公开致歉信,或许为范美忠“正名”,但更重要的是,她给了自己一个治愈的机会,让长久以来积累的内疚感得到安放,内心重获平静。
艾伦.拉扎尔在书中说:“我的道歉带来的结果——被冒犯一方对冒犯一方更加尊敬,双方的关系也更加稳固——在真诚的道歉中是很常见的”。
某种意义上,“冒犯者”的道歉,对内是自我创伤的疗愈,对外,则是重获他人的尊重。
由此可见,当我们冒犯他人或被冒犯,导致人际的“天平”失衡时,道歉,往往就是那个砝码,轻轻放上去,可能就会让关系重归平衡与和谐。或许,道歉,也是一种救赎,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