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被誉为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去世前会见过21位国家领袖,其中包括4位美国总统。本书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奥巴马、克林顿、普京等世界级的领导人都鼎力推荐阅读。
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俗气、浮夸的书名给骗了!很多年前我就是觉得这个书名太肤浅,一直没有读,现在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我们每个人这辈子都一定要读的书!
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
生活是一个合作的舞台,不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这个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胜即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个世界很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别人的成就、胜利,不能看作是我们的失败。
人类交往的六种模式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利人利己(双赢):有福同享、皆大欢喜。
两败俱伤(输/输):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因为他们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扳回局面。为了报复,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却不问是否值得。
损人利己(赢/输):大多数人都习惯的思维方式。父母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邻居家的小孩考试100分,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差,要更加努力。学校设立重点班,你之所以进了重点班,是因为别人分数比较低,也就是我们的价值是通过与别人比较才得以实现的。
独善其身(赢):另一种常见的模式,别人输不输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偿所愿,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保护吧。
舍己为人(输/赢):不是指做好事的舍己为人,是指一种和事佬,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他们喜欢取悦他人,满足他人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服从别人的意志。
好聚好散: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合作)。心中留有退路,就会感到轻松无比,更不必耍手段、施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见,更有助于发掘及解决问题。买卖不成,仁义在,或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以上哪种模式最好呢?
如果我们的胜利需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当你的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对你来说,拯救孩子高于一切,自然无暇顾及他人。
因此,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地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
但是,在相互依赖的大环境下,只有双赢才是唯一可行的模式。
”输/赢“和”赢/输“的模式,如果一方赢了,另一方的态度、情感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受到影响。举例来说,我是你们公司的供应商,虽然在某次谈判中处处占上风,事事得所愿,但是此后,你还会再来光顾我吗?因此,从长远观点看,这两种模式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如果我只想独善其身,对你毫不理会,那就根本无法建立起合作的关系。
长远来看,双方的关系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你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如果你无法同对方达成双赢的协议,那么最好选择放弃。
双赢思维的四个要素
“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最后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
1.双赢品德
双方都需要诚信、成熟、知足。
诚信:诚实、守信。
成熟:既敢作敢为,又善解人意。
知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这世界并不是你死我亡的局面。
一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
2.双赢关系
双方以礼相待,尊重和欣赏对方及其不同观点。
这样,双方就初步建立起关系。你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和深入了解对方,同时也更勇于表达自己,而不再是被动的,你的潜力和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你的努力最终将让对方相信你希望实现真正的双赢,而建立联系本身就是很棒的投资。
3.双赢协议
关系确立之后,就需要有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的意义。
这五个要素赋予双赢协议重要意义,对此的理解和认可使人们在衡量自己业绩的时候有据可依。
使用双赢绩效协议后,员工努力的结果和得到的奖惩就是业绩的自然成果,而不再是由负责人说了算。
双赢协议意味着自由,但必须以诚信作为支持,否则即便已经签署,也只能半途而废。
4.双赢体系
双赢必须有相应体系支撑,包括培训、规划、交流、预算、信息、薪酬等,而且所有体系都要建立在双赢原则的基础上。
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中,也不会有好结果。
当人们真正学会双赢思维后,就能够建立并遵守相应的体系,于是竞争变为合作,产出产能并重,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如果你想去看电影,对方不想去看,怎么办?
大家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
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根据上面的步骤,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对方不想去看电影这个问题:
首先,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可能最近都没有她喜欢看的电影,或者她今天恰好心情不好。
其次,对事不对人。知道她只是不想看电影,而不是因为讨厌我才不去看。主要问题是她的心态。
再者,确定自己和对方的关键点。她明确表示不想看电影,其他都行。而我最想的是要跟她在一起,看电影这件事并不重要。
最后,可以一起商量,改为去吃饭或逛街。
虽然最后结果还是去看电影或者不去,但是你经过这么一套思考流程后,你的心态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而不会因为她不陪你去看电影而郁闷,也不会强行拉她去看电影导致她郁闷。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