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三期
妇好鴞尊 河南博物院 国宝守护人刘涛
妇好鴞尊,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形制像猫头鹰,而在商朝时期猫头鹰也是“战神”的象征。因此,某种程度上,妇好鴞尊代表着殷商先民的审美和信仰。
为了诠释妇好鴞尊的寓意,节目组破天荒的在前世传奇部分,为刘涛提供了三套服装来演绎。并且在今生故事中,还请来了88岁高龄的郑振香先生。因为郑先生对殷墟的考古、发掘,才有了妇好鴞尊的重见天日。从妇好到郑振香先生,再到刘涛,这是一场三个时代女性之间的对话。之所以这样安排,无非也是为了弘扬先辈的精神,传承一种文明。
《国家宝藏》第三期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
国宝守护人 蔡国庆父子
贾湖骨笛 它来自新石器时代,足足将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了八千年前,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还要早两千多年。
在国宝的今生部分,节目组又请来了萧兴华老先生,虽然做了手术还在康复中,但老先生讲起贾湖骨笛的故事却底气十足。
《国家宝藏》第三期
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 守护者 雷佳音
云纹铜禁的“禁”有禁戒饮酒之意,是警示后人以夏、商亡国为诫,勿因饮酒无度而误国。这是云纹铜禁的文化寓意,但它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失蜡法”这一工艺。
为了将失蜡法对现代科技的启发展现的更为直观,节目组邀请到高级工程师吴庆辉。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又了解到原来熔模铸造的工艺来源于失蜡法,也就是说在制造涡轮发动机叶片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工艺,也是受到了失蜡法的启示。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工程师奥斯丁受到失蜡法启发,做出了发动机叶片,发现用鋳造法做出的叶片要比锻造法结实很多。此后,奥斯丁将失蜡法做了一些改进,就有了现在的熔模铸造法。当然,也被人家申请了专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