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年的时间,我每个周二的晚上骑行约12里路去学钢琴。当时是下班后从单位骑公共自行车到我学习的明森艺术琴行,大约用半个小时。
友们都觉得我骑得挺快,其实这就是我骑行的常态。我相信所有上班和赶路的人都是这样,急匆匆地,因为计划的出行时间是固定的。甚至有的开车的人,走到路口遇见红灯就右转,看到绿灯就直行,从家到单位的路上,灵活地抢时间。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慢!2018年的国庆节,我从潍坊乘坐一辆绿皮火车,专门去内蒙古的额尔济纳看胡杨林。蓝天、白云、空旷地、胡杨树、沙漠……回程的时候,睡了一觉起来看看,还在内蒙古;继续睡,起来看看还在内蒙古—— 10月1号从潍坊启程的时候,火车上是开空调的;10月7号返程的时候,从内蒙古出发,火车上开始供暖气!
同行的旅伴说:我们这辆车在铁路上,遇上货车也会避让。我不知道是因为他真的看见了,还是夸大其词,但这样慢的形式一点也不闷。我就在这趟火车上认识了济南的林姐,认识了青岛的大妈和她女儿。分别时我们四个人依依不舍,因为我们在车厢里一起住了七天———聊天、吃饭、看书!每天悠哉悠哉,挺惬意!

但是,一回到单位上班,脚下的步伐不由得就加快了。再让我躺在沙漠里,听风声、看驼队、感受阳光的炙热、思考胡杨树的千年传说,那都是太奢侈的事了。
着急的状态并不仅仅体现在成年人身上,孩子们也是。
我儿子现在已经毕业一年了,吃饭我常提醒一下:慢点吃。从上高中开始,他的吃饭时间就很短。从教室到食堂,吃完饭再回到宿舍,马上要安静下来———所有学生都是步履匆匆。离开高中生活又上了四年大学,直到现在,一家人坐到餐桌边吃饭,他还是第一个吃完的人。
今年六年级一个学生去了高新区一所私立的初中,军训一周回来说根本就吃不饱,因为不等吃完马上就到了集合时间。以前在家吃饭都是由着性子,也可能和家长边聊边吃,时间充裕的很。

但是家长非常满意,觉着学校管理又规范又严格。如果孩子们回来说:吃完饭还有半个小时在外边操场上玩。不知道家长们会作何反应?!
不管大人孩子,好像跟时间赛跑一样!
所以出行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直接坐飞机;要是坐火车也会选速度最快的;导航,选最短路程。
若花费一点儿时间来等候一件事儿,那是不能容忍的。
譬如春天因疫情上网课,网速稍微慢一些,家长就受不了,老师受不了,学生受不了……当时我认识的移动的一个人,专门做网络宽带的,业务就比较繁忙。我们家也是在那段时间,因为儿子抱怨网速慢,网络更新换代了。
记得小时候在露天看电影,播放一段要停下来,放映员要换片子。正好有一个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当时大家都习惯了这个休息时间:有的人吸口烟,有的人聊个天儿,有的人去方便一下。
但是现在在网上追剧的时候,为了省去广告时间,一般是都会充会员。我不是个常追剧的人,但也是爱奇艺的会员。

大家都急匆匆的,着急什么?仿佛是一群人拥上了一条小路,谁也不甘落后,你争我赶地往前冲,都想成为那个胜利者。
终其原因,就是大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好像只有忙起来,才能让自己心安,才能觉得我在“努力"。
给自己留一段时间,让自己安静下来,或者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或者思考一下自己现在的状态,也许比匆匆赶路获益更多。
网友评论